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麻醉与监护论坛》杂志文章 > 17卷第1期
责任作者及联系方式:郑晖;E-mail: zhenghui0715@hotmail.com 多种心胸血管手术的操作需要在单肺通气下完成。通常以三种常用的肺隔离技术提供单肺通气:1. 双腔支气管插管(double-lumen tube,DLT), 2. 支气管阻塞导管(bronchial blocker,BB), 3. 单腔支气管插管(endobronchial tube,ET)。作为提供单肺通气的“金标准”,DLT一直被大多数麻醉医师所选用;近年来BB技术不断发展,从早期使用的Fogarty血管取栓导管到Univent管,最近又开发出了三种BB:Arndt BB、 Coopdech BB、Cohen Flexitip BB,几种BB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胸内手术;ET在早期胸科手术中应用较多,但随着前两种技术的发展,ET已不在常用。现将BB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BB的历史 Archibald[1]在1935年最早描述了BB的应用,为了控制患侧肺的分泌物,他们将一根远端带套囊的导管盲插入患侧肺,并应用X光透视判断导管的位置。随后,Magill[2]在1936年设计了一种BB,可以通过直接腔镜判断导管位置。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尖端带套囊的各种导管,如Fogarty血管取栓导管、肺动脉导管甚至包括Foley氏导尿管都曾经应用于胸科麻醉中[3]。但是由于操作复杂,导管位置不易固定,术中难以管理等诸多因素,BB一直未能成为常用的单肺隔离技术。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纤维支气管镜用于胸科麻醉以及单腔双囊支气管导管的问世才使得BB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2.目前常用的几种BB 2.1单腔双囊支气管插管(Univent 导管) 1982, Inoue 等[4]发明了Univent导管,是将支气管阻塞导管与单腔管结合在一起,阻塞导管由易弯曲的非乳胶材料制成,可自由伸缩且前端成角,可以方便地插入左或右侧支气管。与双腔管相比,Univent导管优点在于:1)导管型号齐全(ID3.5~ Univent导管同样有其不足之处:1)导管材质较硬,在气管内旋转时可损伤气道;2)阻塞导管内径较小,手术侧肺萎陷慢3)手术侧支气管内血及分泌物不易吸出;4)套囊压力高等。 2.2 Arndt支气管阻塞导管 Arndt支气管阻塞导管是一种有引导线的阻塞导管wire-guided endobronchial blocker (WEB) [5]。远端套囊为低压高容型。 2.3 Cohen Flexitip 支气管阻塞导管 Cohen Flexitip 支气管阻塞导管是由美国麻醉医师Edmond Cohen 发明的一种头部可旋转的支气管阻塞导管[6]。它是一根长 2.4 Coopdech 支气管阻塞导管 Coopdech 支气管阻塞导管是由日本麻醉科专家Ishizaki医生发明的[7]。它的外形与Arndt导管相似,但导管的材质较Arndt导管硬,最主要的是导管远端设计成弯角,通过旋转气管导管外侧端便可顺利地将导管插入目标支气管。值得一提的是Coopdech导管的套囊采用硅材料制成,与支气管组织的接触面大,同等条件下,套囊内压力明显小于Univent导管和Arndt导管,说明对支气管粘膜损伤小。该导管其中一种型号还设计了套囊自充气装置,在插管过程中,一名麻醉医师便可完成整个操作步骤,非常方便快捷。 3. BB的特殊应用病例 麻醉与镇痛杂志在2004年发表了一例“有趣”的个案报道[8]。59岁女性, 德国医生Christoph Schmidt 2005年在麻醉与镇痛杂志上发表了一例对新生儿实施单肺通气的个案报道[9]。出生40天的新生儿,体重 这例个案报道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以下几点:1) 2006年Bastien等在Can J Anesth上报道了一例在气管导管外侧应用Arndt支气管阻塞导管的经验[10]。该例病人是9个月大的女婴,体重 4. 新型BB的研究进展 目前所有BB在应用时都需要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定位。即使有经验的胸外科麻醉医师也会认为BB的放置费时且困难。病人体位改变或外科操作常会导致BB的套囊移位或疝出到主气管内。 Ghosh等[11]最近发明了一种新型双腔支气管导管—BiVent导管,可以在没有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的情况下,应用任何一种BB快速可靠的完成肺隔离。BiVent导管是一种由天然橡胶制造的一次性导管,它由二个中间隔离的D型导管组成,下段有一个低容、高压的气管套囊。导管的末端由中间分隔处形成二个柔软的新月型翼状分叉结构。这种设计是为了在插管时将这一分叉结构骑跨在隆突上。导管末端开口在翼状结构之上。BB可以通过任意一侧导管直接到达该侧导管所对的支气管。导管顶端的翼状结构可以做为BB充气套囊的支点,即可以固定BB又可以预防BB的滑脱。该导管的设计型号与Robertshaw DLT相同。Ghosh等于2008年发表了二篇论文,由于这项设计还处于专利申请阶段,因此这二项研究均不是人体实验。 在其中一项研究中作者对BiVent导管与SLT和DLT进行比较,评估插管的难易程度并且比较BB在SLT和BiVent导管进行肺隔离的难易程度。15位有经验的胸外科麻醉医师应用插管模拟人对三种肺隔离技术进行评估:1、SLT(ID 在另一项研究中[12],Ghosh等应用人类尸体进行实验,从另一个角度阐述BiVent导管的优越性。在该研究中,作者应用二例尸体做为研究对象,一例男性,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思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BB不断推陈出新,并向简单易用、微创合理的方向发展。胸科麻醉和单肺隔离技术也将随着这些设施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 Archibald E. A consideration of the dangers of lobectomy. J Thorac Surg 1935; 4: 335-51. 2. Magill IW. Anaesthetics in thoracic surge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obectomy. Proc R Soc Med 1936; 29: 643-53. 3. Ginsberg RJ. New technique for one-lung anesthesia using an endobronchial blocker.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81; 82: 542-6. 4. Inoue H, Shohtsu A, Ogawa J, et al. New device for one-lung anesthesia: endotracheal tube with movable blocker.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82; 83: 940–1. 5. 6. 7. Uzuki M, Kanaya N, Mizuguchi A et al: One-lung ventilation using a new breonchial blocker in a patient with tracheostomy stoma. Anesth Analg 2003; 96:1538-1539. 8. William C, Michael P. Sequential One-Lung Isolation Using a Double Arndt Bronchial Blocker Technique. Anesth Analg 2004; 99: 945–6. 9. Schmidt C, Rellensmann G, Van Aken H, et al. Single-Lung Ventilation for Pulmonary Lobe Resection in a Newborn. Anesth Analg 2005; 101: 362–4. 10. Bastien JL, O’Brien JG,Frazier W. Extraluminal use of the Arndt pediatric endobronchial blocker in an infant: a case report. CAN J ANESTH 2006; 53: pp 159–161. 11. Ghosh S, Falter F, Goldsmith K, et al. The Papworth BiVent tube: a new device for lung isolation. Anaesthesia 2008; 63: 996–1000. 12. Ghosh S, Klein1 AA, Prabhu M, et al. The Papworth BiVent tube: a feasibility study of a novel 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tube and bronchial blocker in human cadavers Br J Anaesth 2008; 101: 424–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