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麻醉与监护论坛》杂志文章 > 15卷第3期

“医教研前面协调发展”是麻醉学科建设的方向与目标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发展50年之体会

时间:2010-11-24 15:16:28  来源:  作者:张建 顾尔维 方卫平 李元海 张野 陈家骅 吴蓉蓉

 

20世纪50年代初,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前身为上海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上海随医学院内迁至安徽合肥。
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麻醉学科无论在医疗、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方面,还是在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麻醉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三级学科如临床麻醉、疼痛诊疗、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逐步形成一定规模;麻醉科的业务范围已覆盖全院,在医院的定位功能也越来越明确。
一、临床麻醉是麻醉学科最基本的任务,是麻醉学科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我院临床麻醉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麻醉方法主要是乙醚吸入全身麻醉。1955年开展胸外科手术,肌肉松弛剂箭毒、控制呼吸等技术在临床麻醉中应用。1956年控制性低血压技术应用于麻醉期间。1958年9月设置麻醉科,全身麻醉包括乙醚、氟烷、环丙烷、笑气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小儿骶管、蛛网膜下腔麻醉、单次硬膜外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普遍开展。1960年,针剌麻醉下完成全国首例开胸食道癌切除手术。以后相继开展人工冬眠,普鲁卡因、司可林静脉复合麻醉。配合胸外科开展体外循环动物实验,为临床体外循环手术做准备。
1967年-1970年8月文革期间,由于历史的原因,麻醉科建制撤消,麻醉医生或下放农村、或分散到病区,各病区手术麻醉由病区自行解决,麻醉学科的发展走到了最低谷。
1970年8月,麻醉科重新组建。各项工作秩序迅速恢复正常;麻醉与监测条件有了一定的改进;麻醉药物与方法不断进步和更新;临床麻醉的质量全面提升; 1978年下半年医院成立体外循环实验小组;1980年阜外医院郭加强院长、麻醉科尚德延主任来院指导实施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与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与转流、小儿气管异物取出的麻醉、大面积烧伤的麻醉,在全国开展较早而且具较大影响;从而保证临床各学科包括胸心外科、肝脏外科、烧伤整形外科、骨科、颅脑外科等重点学科的发展需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院麻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驶入快车道。麻醉、监测设备全面更新;新型静脉麻醉药、肌肉松弛药、麻醉性镇痛药以及静脉目标输注系统的应用,使静脉麻醉进入崭新的时代;安氟醚、异氟醚、地氟醚、七氟醚等更接近于理想的吸入麻醉药,广泛临床应用,新的麻醉方法与技术(腰硬联合麻醉、PCA),新的监测技术(连续心输出量、肺动脉测压、麻醉深度、听觉诱发电位等)在临床陆续应用;新的局部麻醉药和麻醉套件的应用使得具有百年历史的椎管内麻醉具有新的应用价值;新的治疗理念如容量治疗、血液保护措施在麻醉中普及运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开展麻醉质量控制,各种麻醉方法及操作均遵循相应规范和常规,使得临床麻醉质量显著提高。
1、临床麻醉:年完成1.68万余例麻醉,其中全身麻醉近1万例;心血管麻醉,包括各类复杂先心、多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旁路、大动脉手术麻醉接近600例/年;肝脏、肾脏器官移植手术获得准入,麻醉10余例/年;肝脏手术,包括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肝叶切除手术麻醉累计1000余例;小儿麻醉,从新生儿到学龄各年龄段儿童,普外科、泌尿外科、整形外科、眼科、耳鼻喉等各科手术麻醉2000余例/年;内分泌麻醉涵盖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与胰腺;麻醉新技术、新项目普遍开展;年临床麻醉业务收入超过2500余万元。
2、疼痛诊疗:疼痛门诊与病区已经形成独立的诊疗体系;胶原酶溶盘、射频等综合措施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晚期癌症硬膜外置管持续镇痛等项新技术先后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医院新技术优胜奖,无痛诊断治疗、术后镇痛技术普遍开展,成为麻醉学科的特色和亮点。
3、急救复苏与重症监测治疗:作为麻醉学科的三级学科,急救复苏与重症监测治疗逐渐形成规模。参与院前、院内生命复苏和急危重症的急救监测治疗;参与突发性灾难事故的救治,圆满完成政府中心工作和指令性任务。
二、教学是全面提升麻醉学科整体实力的互要措施,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1、麻醉学教研室首批获得高校教师资格有28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1名、讲师11名。
2、教研室承担安徽医科大学各学院、系、部各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麻醉与复苏”理论教学,每年约200学时;承担麻醉学系专业临床课《临床麻醉学》、 《疼痛诊疗学》、 《危重病医学》教学与见习约180学时;麻醉医师进修提高班理论教学约100学时。
3、每年接待20佘名麻醉学系实习医生;接受临床麻醉、疼痛诊疗专业进修医生和访问学者20余名。
4、麻醉学教研室拥有329平方米的教学和实验用房,多媒体教室和临床实验室投入使用,基础实验室尚在筹备。
5、“在临床医学系开设《麻醉学》课程的构想与实施”获安徽医科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麻醉学》首次在临床医学系(七年制)开课;目前已经连续开课3年,并且正式列入该专业课程目录;麻醉学科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二级学科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6、2005年、2007年分别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研讨班,项目编号分别为2005-04-11-011(国)、2007-04-11-036(国);积极参与全国高等麻醉学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工作;2006年4月成功承办第11次全国高等麻醉学专业教育研讨会。
三、科研与学位点建设是反映麻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性标志
1、科研:近10年来,麻醉学科已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①临床麻醉与重要脏器保护;②疼痛诊疗,胶原酶溶盘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晚期癌症与恶痛治疗;③麻醉及神经药理等。
围绕研究方向申报国家、省、厅各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目前主持安徽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安医大科研课题1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加安徽省“十五”攻关项目2项,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1项、其他合作项目6项。    
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级成果1项。发表学术论文175篇,其中SCI收录7篇,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77篇,其他CN正式期刊篇,近3年医院各学科发表学术论文排名前十名;主编、参编专业学术著作10部。
2、学位点建设:2003年8月获得麻醉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5名学生已经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现在校研究生18名(2005级3名、2006级7名,2007级8名);硕士生导师6名;在校麻醉学系本科生268名。
四、学术团队建设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高水准的学科梯队就不会有强大的麻醉学科”
1、学科学术团队的年龄、职称、学历等梯队结构合理, 具有明显的可持续发展后劲和前景。
麻醉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8人: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11人、主治医师13人、主管护师3人、医师10人、护师1人、教学秘书1人。先后有3人次在法国里昂大学、德国格丁根大学学习深造;6人次在香港大学麻醉学系、玛丽医院学习交流和科学研究。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0人、在读博±1人、在读硕±4人,硕士生导师6人。
2、省内外知名专家,各级各类人才云集。学科内拥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安徽省教育厅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安徽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安徽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1人、青年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1人、青年委员1人;安徽省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2人;安徽省疼痛学会主任委员1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
3、学术团队中既有一批以临床麻醉为主攻方向的临床型专家;又有一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更有一批年轻、具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又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是学科发展的宝贵财富。
4、学科的设备与主要技术指标已经达到三级甲等医院重点学科的要求。
5、2007年8月,麻醉学科被安徽省卫生厅批准授予首批“安徽省临床重点发展学科”。
6、2008年4月,麻醉学科顺利完成新老领导班子交替。一批年富力强、高学历、医疗教学科研复合型人才走上学科建设与管理岗位,就加强科室深层次管理、引进新技术、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远期计划和近期安排。
回顾50余年的学科发展历史,我们是沿着一条由医疗型向着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型的模式走过来的。
展望未来,麻醉学科的做强做大,还是要在医疗、教学、科研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