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羽翼未丰,尚待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初尚德延、吴珏、谢荣等老一辈麻醉工作者从事麻醉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以来,经过麻醉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麻醉学专业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但不断前进的辉煌之路。1979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的成立;卫生部1989年12号文件把麻醉学科列入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上世纪80年代末始徐州医学院、昆明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等相继开设麻醉学专业并招收麻醉学本科生;2004年麻醉学相关内容正式列入我国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育体系。这些里程碑事件无不包含着老一代麻醉学家殚精竭虑、铢积寸累的艰辛。不可否认,无论是学科规模、学科内涵还是学科地位都与15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就我国麻醉学现状而言,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相当之大。 我国麻醉学的差距主要体现在:①麻醉科的工作领域在多数地区或单位仍不能符合学科的要求,其中构成麻醉学科重要架构的危急医学、疼痛治疗两大领域几年来有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趋势;②从人才结构、专业技术、研究方向以及学术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估,除专科医院外,至今未能形成稳定的分支学科,“全而不精”依然是目前各级麻醉医师培养以及麻醉学科建设所亟待解决的问题;③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基本空白,缺乏对于麻醉不良事件的及时反馈和对麻醉质量的客观评价,也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域、不同单位间麻醉质量的良莠不齐;④除少数医院外,大部分基层医院的临床麻醉重点尚未转入到对人体生理机能的监测、调节与控制上,麻醉管理的目标仍停留在某些临床指标的阶段性满意而并非从患者整体恢复的角度来管理病人;⑤从事ICU及疼痛诊疗的医师缺乏资格培训与认证,对重危病人及慢性疼痛疾患的诊治徘徊不前,能否从根本上改变“治症”而非“治病”的痼疾依然是实现麻醉医师实现全部角色内涵的巨大挑战;⑥住院医师培训还不够规范,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实施培训规范更为困难;⑦基础研究极为薄弱,现有麻醉科实验室的整体实验能力和研究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相距甚远,能在国家权威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较少,而被SCI收录或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者更是寥若晨星,创新性的国家级研究成果基本空白。 面对巨大的差距,思考老一代麻醉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必须认识到,麻醉学仍然羽翼未丰,学科内涵尚待发展。只有保持清醒,戒骄戒躁,齐心协力,才能续写老一代的辉煌。
二、合则兴,分则衰 麻醉学为什么能得到目前二级学科的地位,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其专业知识涵盖内容的广阔,也就是其“全”。这一“全”,临床上具体的体现就是麻醉医师的综合素质,其前提就是一个综合素质全面的麻醉医师经过了麻醉各个亚学科的全面锤炼。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把现在初具雏形的麻醉科改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三级科室如心胸外科麻醉科、整形外科麻醉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等后,在麻醉从业人员仍然相对不足的今天,如何才能培养一名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全面的麻醉医师?而一名“偏科”的麻醉医师又如何才能随时应对麻醉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而保证一个亚学科的健康、稳定发展?如果说“分”的初衷是发展,那就应该思考我国的一句老话:合则兴,分则衰。 从国内现有医院的实际情况看,专科医院绝对不可能培养出一名比较全面的麻醉医师,该院麻醉医师的综合临床能力肯定远远地低于综合性大医院的同级医师。 需要思考的是,在亚学科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某些综合性医院,究竟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才能促进各亚学科的均衡发展。如果说这里提到的医院走其他三级学科发展的模式不成立,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国内其他医院走同样的弯路?这可能是目前新一代的麻醉学科带头人和医疗行政部门不能回避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