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名家名院 > 明星科室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50年发展纪实(二)

时间:2010-08-24 12:22:52  来源:  作者: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四)麻醉科、麻醉学教研室负责人简介

  麻醉科主任:张 健、主任医师、教授、硕导、兼任麻醉学教研室主任;《中华麻醉学杂志》、《安徽医药》特邀审稿专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编委、安徽省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

麻醉科副主任:顾尔伟、主任医师、教授、硕导;安徽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麻醉学会常务委员兼秘书;获安徽省科学进步奖三等奖1项。

  麻醉科副主任:陈家骅、主任医师、教授、硕导,分管疼痛诊疗工作;全国疼痛学会中青年委员、安徽省疼痛学会(筹)主任委员、《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获安徽省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

麻醉学教研室副主任:方卫平、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省麻醉学会青年委员。

 

    麻醉科50年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1. 20世纪50年代初至1958年9月麻醉科建科。临床麻醉主要是乙醚吸入麻醉,包括开放、气管内全麻。1955年胸外科手术开展,肌肉松弛剂箭毒、控制呼吸以及控制性低血压技术应用于临床麻醉。

  2. 建科至麻醉科解散。1958年9月,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式设置麻醉科。科室会诊、随访、值班、讨论、消毒清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主要麻醉方法有:全身麻醉,包括乙醚开放、循环紧闭、半紧闭、半开放法;氟烷、环丙烷、笑气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小儿骶管、蛛网膜下腔麻醉、单次硬膜外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主要设备有:麻醉机4台及各种急救设备与仪器等。每年完成麻醉600-1000例。1960年开展针刺麻醉,针刺麻醉下完成全国首例开胸食道癌切除手术;主编《针刺麻醉学》出版。人工冬眠、普鲁卡因、司可林静脉复合麻醉相继应用。配合胸外科体外循环动物实验,为临床应用做准备。

  3. 麻醉科建制撤消期间。由于历史的原因,1967年10月--1970年8月麻醉科撤消。医生下放农村、或分散到病区,各病区手术麻醉自行解决,麻醉学科的发展走到了最低谷。

  4. 麻醉科恢复建制至今。1970年8月,麻醉科重新组建。各项工作秩序恢复正常、科室规章制度与技术操作常规健全、麻醉与监测设备有了一定的改进、麻醉药物与方法不断进步和更新、临床麻醉的质量全面提升;保证临床各学科包括重点学科(胸心外科、肝脏外科、烧伤整形外科、骨科、颅脑外科等)发展需要。体外循环手术的麻醉与转流、小儿气管异物麻醉、大面积烧伤麻醉,在全国开展较早而且具有很大影响。1978年下半年开展体外循环实验;1980年阜外医院郭加强院长、尚德延主任来院指导实施体外循环手术与麻醉。

  近20年来,麻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入快车道。麻醉、监测设备全面更新;新型静脉麻醉药、肌肉松弛药、麻醉性镇痛药以及静脉目标输注系统的应用,使静脉麻醉进入崭新的时代;吸入麻醉药安氟醚、异氟醚、地氟醚、七氟醚更接近于理想的吸入麻醉药。新的麻醉方法(腰硬联合麻醉)、新的监测技术(连续心输出量、肺动脉测压、听觉诱发电位等)在临床陆续应用。新的治疗理念如容量治疗、血液保护措施在麻醉中普及。自从开展麻醉质量控制以来,麻醉方法及技术操作均有相应规范和常规,临床麻醉质量全面显著提高。

  麻醉学科与外界有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近10年来,有3人赴法国、德国学习;5人到香港大学玛莉医院、麻醉学系参观、学习和基础研究;3人次参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学术会议;多次邀请香港、北京、上海、南京著名专家讲学;和全国著名院校如北京阜外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系以及香港大学等保持长期的联系和学术交流;近10年,举办国家级继教学习班2期、省疼痛治疗专题学习班2期,扩大本学科对外影响。

  2006年4月,“第11次全国高等麻醉学专业教育研讨会” 在合肥召开,会议由全国高等麻醉学专业教育研究会主办、安徽医科大学麻醉学科具体承办。会议圆满成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上一页)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