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价令”意见征求过程中,外资企业纷纷表示“在产品成本计算上不可一视同仁”;而内资企业因实力不足等原因,表达意见的声音不够响亮
“很快,非常快,这几天就会将第二次汇总的意见呈报国家发改委。”记者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获悉。
继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植(介)入医疗器械流通环节加价率管理及购销价格监控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行业意见征询座谈会后,更大范围的行业意见征询迅速在全国铺开。
目前,境外企业与美国先进医疗技术行业协会、美商会、欧商会的看法是一致的,即对通过流通环节加价和参考国外价格这样的价格干预方法持保留态度,对于实行国内流通环节加价率限制的办法中需提供进口口岸价的要求表示不理解。而记者从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获悉,境内企业将来遇到的问题可能会更尖锐。
外企迅速反应
“按暂行办法的规定,加价率是从一般意义上的‘批发价’来进行控制的,进口口岸价与此毫无关系,发改委说的‘仅仅作为参考,不会用在定价或按此控制加价率’的解释非常勉强。”美敦力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负责人表示,希望透过商会与发改委有更充分的沟通,把高值医疗器械营销的特殊性和管理监控办法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一个坦诚的反馈。
实际上,早在一周前,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已经迅速在全国向涉及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的企业发出通知,就《办法》的内容进行意见征询。
当前,积极的沟通正在进行中。作为境外医疗器械供应商“代言人”的美商会、欧商会和美国先进医疗技术协会,正在着手对市场营销、技术发展等方面涉及的一切费用进行详细统计,协助发改委了解外资企业在华的实际情况。
“把不同医疗领域、不同疗法的技术发展、不同进口营运模式等多种高值医疗器械进行简单化控制不是最好的办法。现在招标和向公众定时公布建议零售价的办法将是协调价格的最有效方案。”美敦力上述负责人如是说。
由此,外方对此次植(介)入医疗器械流通环节规范性草案的积极介入可见一斑。
被忽略的成本
“现在反馈回来的还只是一部分企业的利益,境外企业有一个口岸价问题,但境内企业也有自己的问题。”上述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人士认为。
实际上,国内植(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高价产品市场,还是境外企业的产品占了较大份额,而境内企业中,产品上档次的也主要是合资企业,纯内资的植(介)入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境外企业可能会因为新政策的出台导致一些成本上的增加,但相对来讲,由于境内企业资金实力不强,抵御政策风险的能力无法跟境外企业相比。
不过,在一些专家看来,境内企业遇到的问题不仅仅限于规模和资金方面。
“境外产品的价格高有其合理性,以骨科植入产品为例,他们除了将售前售后服务算入总成本外,还算入了风险成本,即拿出一部分钱用作‘风险赔偿基金’。而内资企业在这方面考虑的并不多。”浙江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许培铨表示。而许培铨提出的这一问题在我国其他行业也同样存在。
“要求每一个产品都合格是不科学的,总会有一个概率问题。我国现在规定,企业在研发上可以留一部分利润,并享受免税,但事后风险方面却没有相关规定。”许培铨指出。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中间环节转手次数多得有点离谱”,而由于这类医疗器械医院不可能配那么齐,必须通过中间环节购进。一旦流通环节中可操作的利润点下降,将使得国内制造企业原本就相对较少的利润进一步缩水,进而影响创新。
记者获悉,为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商讨,境外企业以及美、欧行业协会正在积极地与发改委沟通,但境内企业依旧缺乏统一且强有力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