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卫生部病毒性传染病重点实验室既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传染病研究所陈晓明、杨美芳等人的研究表明:乙肝病毒大蛋白对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监测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和DNA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发表于2007年7月《中华传染病杂志》中。 该研究总共观察了117份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患者队列血清,其中用药时间1-5个月33份,6-10个月47份,11-15个月19份,〉15个月18份; 研究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乙肝病毒大蛋白和HBV DNA均呈下降趋势,而且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还显示乙肝病毒大蛋白的消减晚于 HBVDNA的消减,在治疗应答明显患者中,乙肝病毒大蛋白比 HBV DNA阴转大约晚了5个月,在不同个体上可能时间不一样。同时治疗时间较长的患者血液内乙肝病毒大蛋白含量比治疗时间较短的患者明显降低,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大蛋白晚于血液中DNA阴转的现象,对观察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原因是抗核苷类药物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抗病毒药物,血清HBV DNA拷贝数的下降是目前评估其疗效的主要指标,但临床应用表明,血液中HBV DNA拷贝数下降和转阴并不能作为乙肝抗病毒效果监测和停药终点的判定指标,抗病毒治疗后相当比例患者病情反弹。而乙肝病毒大蛋白由于其特殊的preS结构与病毒复制相关,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治疗效果监测上单独采用HBV DNA指标是不够的,应该增加对乙肝病毒复制具有反式激活作用、对肝细胞具有直接毒性的乙肝病毒大蛋白的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