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国内医疗器械发展热的冷思考

时间:2010-08-23 10:23:06  来源:  作者:

    2月9日,为期五天的2008年中国莆田秀屿医疗器械展落下帷幕。此次展会吸引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93家医疗器械药品厂商前来参展。与往年相比,参展商数量略升,参展商的热情也丝毫未减,从展台的布置、人员的配备到宣传资料的准备均可见一斑。然而,在对医疗器械前景看好的同时,参展商们也无不透露出对目前国内医疗器械发展的隐忧及无奈。 
   

    对于国内医疗器械的发展,各参展商达成的共识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这首先得益于国家医改政策的最终定调。据新医改方案,到2010年,全国将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突出问题;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此,国家将需增加千亿投入。可以预见,城乡医疗机构的不断扩容将为医疗器械厂商开辟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因此,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将从中受益,尤其是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需求率先铺开,相关优势企业获得我国卫生系统升级的大单。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在保健品热销的同时,医疗器械厂商也是直接的受益者。一方面,患者在评估一家医院的实力时,医院医疗器械的配置情况逐渐纳入评估的重点,要对"症"下药,那么,就得先把"症"诊断得非常精与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们自己学起了当医生,医疗器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这就意味着医疗器械市场又有了新的高地。

    此外,"中国制造"的崛起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潜力。沈阳斯麥德进出口有限公司的董事长--MrPei就认为,"十年前,整个医疗器械市场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中国制造的设备,而现在,在高端设备领域,像CTM、DSA等,都能看到中国生产的设备了。特别是在一些低端设备的市场上,国产设备做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说,整个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是向上走的"。

        然而,返观当下,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现状却让人感到迷茫。据统计,目前,国内有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已被大型跨国公司瓜分,且均是国内高端市场。如美国GE公司生产的CT机,德国西门子生产核磁共振成像装置,荷兰飞利浦的血管造影设备等。而我国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核准的医疗器械生产单位约12000家,但生产、销售能力比较强的企业不过10%,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产业规模偏小,缺乏核心的竞争力。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

        技术落后成为了在这一问题的上的众矢之的,也是这一问题的核心因素所在。但是技术只是现象,研发投入资金的不足、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人才的缺失才是实质所在。

        如同药品的研发,在医疗器械行业,研发资金的必要投入是制造厂商研发新产品、产品创新的保证,加之医疗器械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因此,研发资金的投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然而,资金投入不足成了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通病。有参展商就坦承,作为一个民营医疗器械厂商,不太可能拿出很大一笔资金用在科研投入方面,而且一开始,国家也不可能给你很大的投入,只有你得到了国家、社会更多的认可,他才会加大对你的投入。因此,医疗器械厂商不可能做出一个庞大的计划,投入几百万、几千万来研发产品。归根结底,对于小规模化经营的医疗器械厂商来说,减少研发资金的投入实际上就是规避市场风险。

        而对于投入大量资金做研发的厂商来说,这里面也无不充满着担忧与无奈。这源于国家对医疗器械产品产权保护的缺失。重庆科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每年拿出销售额的10%左右投入产品研究,然而由于国家在医疗器械产品产权保护方面的缺位,一旦新的产品上市,它就摆脱不了被复制的命运。武汉长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宇海也有深刻的体会,"一个产品独占鳌头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比如说你现在开发出了一个新品种,不出三个月,同样的一个产品就会马上出来,而且在价格方面肯定会低得多,这样的话,产品与产品的竞争就停留在了产品的价格竞争这方面。这样看来,你实际上投入了很多,但是最后的利润却比较薄"。
在技术落后的表象的背后,GE医疗集团临床系统项目经理冀鲁先生则看到了人的问题。"我觉得技术落后只是一个现象,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我认为是人的问题,是人才的问题",冀鲁先生如此感慨到。目前国内医疗器械公司多达数万家,但专业对口的人才极其稀缺,供需矛盾极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综观看来,目前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现状也不是单靠提高技术水平能改变的。然而,随着国家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政策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如何解决各方面的难题以提高技术水平,迎接这一行业变革,将再次牵动医疗器械厂商的神经。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