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内医院人满为患、“挂号难”以及“住院难”等现象不同,走进德国各大医院你会觉得过于冷清,很少见到有排队的现象。这固然与其人均医疗资源高有关,但同时,这也与德国实施的科学化医院分级体系不无关系。” 分级制 省成本 德国的医院体系实行全国区域规划与区内分级管理。在全国范围内,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划分为数百个“区域性医院服务体系”;而在每一区域内,按标准配置四级医疗机构,分别为社区服务级(门诊)、跨社区服务级(专业医院)、中心服务级(综合医院)和最高服务级(大型医院)。区域内上下级医院、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不同医院的床位等实行统一协调,实现人群医疗服务的最佳效果。一般而言,每一区域性医院体系一般由一所最高服务级医院、2~3所中心服务级医院、数十所跨社区服务级医院和数百家社区服务级诊所组成。比如在有着350万人口的首都柏林,大型医院也只有3家,超过520张床位的中型医院大约有80多家,而少于14张床位的“微型”医院和诊所则遍布各街道社区。 在德国,最高级的大型医院和中心服务级综合医院,并不承担门诊治疗任务,大量的门诊患者由私人开业的社区或家庭医生承担。患者只能先去看社区医院或家庭医生,如有必要,再由社区全科医生开转诊单到专科医院或大医院就诊。这样就给综合医院设立了一层过滤网,将一些得了简单疾病的患者在社区门诊就地消化,而对多数到综合医院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这也大大节约了综合医院的人工、器械等成本。 在德国,上级医院的病人并非直接住院,而都是由下级各相关医院转诊而来。德国门诊医师所做的术前诊断和术前准备都极为详细准确,这样一来,上级医院主刀医师根本不需要看病人,只要根据那些材料进行手术就可以了。而病人脱离危险后,大多数又被转回下级医院恢复。 看“错”病 不报销 由于德国实行“第三方付费”的医疗保险模式,病人几乎所有的住院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承担,所以保险公司出于控制成本考虑,也成为监督这一“上下级分工医疗体系”的重要力量。德国人得了小病和常见病一般不到大医院去看,如果大医院接诊了这些病人,那么费用由医院承担,保险公司不予报销。反过来,如果社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把这些病人转诊到专科医院或大医院,那么保险公司会对个例进行警告,如多次发生,则实行降低考核等级和减少拨款的措施。保险公司还全程监控并可以随时抽查每个患者的用药情况或整个医疗过程,而到了年底如果公司实现盈利,将拿出一部分给医院作为补贴。 德国所实施的上下级明确分工的医院设置体系,需要上下级医院、专科和综合医院间,医院与保险公司间的密切合作。这与我们国家独立性很强的医院个体有很大差别。 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德国的经验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