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奥运急救 IT完成生命时速

时间:2010-08-23 10:25:53  来源:  作者:
2008年8月8日零点,北京急救中心“辅助调度资料系统”将自动开启,系统为急救人员提供此后每一天举行的赛事信息。当天晚上20:08,在国家体育馆——鸟巢所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共设有9.1万个座位。赛馆内的8个医疗点,以及分布在鸟巢附近的十几辆急救车辆将随时待命,一旦出现突发伤病,他们将负责病人转运工作。当天负责转运的医院是中日友好医院,负责领导的姓名、电话号码,带队医疗车的数量、医生、护士人数,医疗点所在看台位置,以及运送伤病人员离开鸟巢的路线,这一切预先安排好的信息将全部从这套“辅助调度资料系统”中给出。

  之所以会设计如此严密,因为在急救医疗领域内时间与生命是被画为等号的。有研究数据表明,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与时间有明显相关,猝死与复苏之间的时间小于10分钟,患者存活率为43.8%;若时间大于10分钟,存活率为20.7%。在医疗行业已经工作了33年的张永利,现在是北京急救中心主任,2008年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障奥运会期间的医疗急救保障。

  奥运急救的IT使命

  回忆起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天,张主任说:“当时正在烟台出差开会,从电视上看到北京申奥的消息,只是想着作为一名医生,要更加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没想到2006年来到急救中心,重点主持奥运会急救医疗保障项目,奥运和我密切相关。”

  张主任说,以前他在天坛医院工作时,信息中心建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影像传输、病历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都应用了信息系统。医生在日常工作进行病房巡查时,利用笔记本电脑,就能看到病人的CT影像资料。其他的诸如患者病历、历史用药、现时用药、患者的特殊情况,以及病人在外地看病、会诊的结果等等,都能及时在系统中显示出来,而当时是2004年。

  而在目前张主任所在的北京市急救中心,指挥调度中心是急救中心的命脉,负责全市急救资源的调度。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心就凭一部电话、一辆车开展急救工作。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北京急救中心发生了质的变化。利用GIS系统,坐席人员在接到电话的同时就能在大屏幕上查看到事发地点。急救车司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到关于目的地的最佳路线。另外急救中心还与交通管理局进行了联网,两分钟更新一次全市的交通路况,急救车司机可以根据路况确定最佳行车路线,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病人家里,尽早实施抢救,挽救病人生命。

  急救中心接线员在调度大屏幕上还能看到目前打进120电话的排队情况,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繁忙程度不一样。在打通120电话后,如果无法立即接通,系统会告知前面排队的情况。现在急救中心的要求是在电话接通后10秒钟内一定要100%地保证有人工接通,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是北京120做到了。目前,全市范围内的120急救号码,一天接到3000多个电话,打通电话后排队很少会超过5个。到了奥运期间,急救中心还培训了一批即将上岗的志愿者,包括一些小语种志愿者来参与接听急救电话。

  北京急救中心为迎接奥运还购置了设备先进的“通信指挥车”,在这辆指挥车上,有一个背负式的音频、视频采集系统,大约10公斤重,在地势不便于车以便高层领导在指挥中心进行最准确的决策。这辆通信指挥车的覆盖范围大约是35公里。

  另外,北京急救中心在奥运会期间还将启动“辅助调度资料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有效地调配车辆,高效地转运病人,有效地进行数据统计。并且系统可以根据奥运会的赛程赛事,按日期自动向前滚动。急救中心还成立了奥运急救小分队,在东南西北四个区分别设点,全力保障。据张主任透露,奥运会后,急救医疗领域还将开展奥运“遗产”的总结工作,其实就是把北京奥运会上的急救经验分享给此后的奥运会主办国。

  人力、物力处于待命状态

  为了迎接奥运会,北京市卫生系统在奥运竞赛、非竞赛和训练场馆内设置了156个急救站,配备了1794名医务人员。急救车191辆、803名急救人员,每辆急救车装备了心脏起搏器、铲式担架和800兆对讲机等。在奥运村内,建立综合诊所,配备了626名医务人员,设置内科、骨科、理疗等10个诊疗科目,提供门急诊、初级医疗保健等9项服务。共有3223名医务人员直接参与奥运医疗服务保障。

  除了保障奥运会外,城市的医疗服务保障也没有放松。目前,全市120网络运转的急救站有166个、急救车463辆、急救医务人员1265人。组建了包括烧伤、创伤、传染病、中毒及化学污染、核辐射、心理干预等115支,共976人的市级院前应急救援队伍。在北京急救中心设置了1500(按城市人口万分之一比例配置)人份的应急物资储备库,配置了多功能大型医疗保障急救车,具备供电、供氧系统、急诊手术室、可辐射事发现场200平方米的现场升降式照明灯,以及100人份的抢救物资。

  血液方面的供应也是万无一失,据数据统计,京城一年用血,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60吨,到现在变成90吨。而在筹备奥运会的过程中,在血液准备方面,特别是对一些稀有血型,做了充分准备,卫生部协调周边省市,临床用血保持1.6万袋(每袋200ml)Rh阳性血液和800袋Rh阴性血液基础库存,建立了全市社会动员保障和省际血液调剂联动机制。

  全市17.5万医务人员参加了医用外语的培训和考核,全市3400名急诊急救医护人员和院前急救人员接受了现代专业医疗急救知识、技能与重大灾害处置培训。

  面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目标,北京市急救中心将在人员和物资储备方面花大力气,全力做好。预计到时,会有大批的运动员、官员、媒体记者,以及大批游客来到北京,为了在奥运期间将医疗保障工作做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市急救中心对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培训。其中包括奥运知识的普及、医疗急救知识、院前抢救等。针对急救人员的外语培训,急救中心设立了“3+2+1”目标,即掌握外语能力方面,医生要会300句,护士要会200句,司机要会100句。

  张主任说,医疗急救除了人员、物资的准备外,讲究的是快速反应能力、组织能力和现场的救治能力。在病人很多的情况下,要做到快速地进行病人分类、调度资源,以及快速地转运。比方有些伤员是压伤、脊柱损伤,急救人员就一定不能把他抱起来,否则就很有可能造成二次损伤,这些都是相当不科学、不得当的。科学救治尤为重要。另外怎样快速地把病人分散到各个医院去,如果出现了某个大的群体伤害事故,不可能把病人全放置在一家医院,科学、合理、有效地转运是十分重要的。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