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重症医学科:未来将由技术层面向管理层面倾斜

时间:2010-08-23 10:34:10  来源:  作者:

     在1月19日当天公布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加入的“重症医学科”的主要业务范围被确定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和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同时,卫生部还对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的医院、医师等问题,做出了明文规定。

  2009年2月23日,卫生部再次宣布,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其发展,推出《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医疗机构以此为标准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

  厘清界限:独立发展

  在卫生部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重症医学科只是一个代号为28的新科目,但是,与之相关的、如今家喻户晓的ICU(Intensive Care Unit,综合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历史在我国却可以追溯到29年前。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北京协和医院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相对独立的重症监护病房,由最初的一两张床逐渐发展壮大。到了上世纪90年代,ICU在我国各大医院全面铺开。2001年以后,更是形成了普及之势。

  尽管如此,在重症医学科成为一个独立二级学科之前,很多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的医生,在晋级、申请科研课题时只能挂靠在其他学科,而重症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学的是ICU的知识,却要顶着急诊科等其他专业的帽子,通过急诊科等科目的考试才能毕业。

  “申请重症医学科成为独立二级学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做学科申请的同时,我们还在同步推进诊疗科目的确定、重症医学科医师晋升等一系列工作,以使以前困扰重症医学科医生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秘书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危重病治疗中心主任马晓春表示,目前重症医学的诊疗科目,学会已经上报有关部门;重症医学科医生“初晋中”的题库、参考书目、考试大纲也在制定中;而重症医学科研究生的招生问题也有望尽快解决。

  不仅如此,卫生部同时还明确了只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方可申请建立重症医学科,并规定重症医学科必须具有具备内科、外科、麻醉科等专业知识之一和临床重症医学诊疗工作经历及技能的执业医师。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需要重新申请“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而原设置在其他专门科室的与本科重症患者治疗有关的病房,如内或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科(内科或外科ICU)、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CCU)、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等可以保留,中文名称统一为某科重症监护病房(室),继续在相关专业范围内开展诊疗活动,其医师执业范围不变。

  上述举措无疑厘清了专科重症监护与重症医学科的关系,更加有利于重症医学科向更独特、更深入的学术方向发展。

  在《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对重症医学科的准入条件、质量管理、感染控制、病人的转入转出标准等关键环节也进行了明示,特别是鼓励以省为单位成立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中心。重症医学科在独立成为二级学科的同时,更有望走上一条规范化发展之路。

  未来方向:规范管理

  在马晓春看来,重症医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医疗需求的增长是分不开的,“医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危重患者的救治成为可能,这些患者急需一种能够对其各个器官进行监护,并为其生命体征提供支持,保证他渡过难关的专业医护服务。”马晓春说。

  重症医学科的独特服务决定了该科的医护人员,特别是医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医学前沿的迅速跟进能力,比如对于肾内科医生来说属于前沿知识的急性肾损伤处置,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必须熟练掌握;被外科医生视做较新事物的容量控制性复苏,也是重症医学科医生的长项。

  重症医学科的独特服务决定了该科的医护人员,特别是医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医学前沿的迅速跟进能力。

  “重症医学科医生的培训对知识面要求非常广泛,对知识的掌握深度也要求非常高,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我们重症医学分会正在做全国重症医学科医生的培训大纲,争取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专科医生。”马晓春说。

  与常规的接收重症患者不同,突发性的灾害事件往往会对重症医学科的整体规模和实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汶川地震后的应急医疗救援过程中,我国的重症医学就暴露出了床位数不足、缺乏标准化的运作模式等弱点。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医学发达国家的ICU病床数多占到医院总床位的5%~10%,而我国三级医院ICU的床位设置多在2%左右,在接收日常患者时都常显捉襟见肘,更何况面对伤亡惨重的8.0级地震。

  如今,卫生部在《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对重症医学科的床位数量做出了令业内鼓舞的规定:“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为医院病床总数的2%~8%,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全年床位使用率平均超过85%时,应该适度扩大规模。重症医学科每天至少应保留一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

  “这为重症医学科的床位增加提供了制度保障。”马晓春说。

  不过,曾赴地震灾区进行医疗救援的重症医学专家们认为,缺乏相关的救治规范和预案仍是我国重症医学参与害灾急救的软肋。

  “汶川地震后,早期被派往灾区的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多数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没有形成有序的操作模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能够在平时即进行定期的高级灾难生命支持和医院灾难生命支持等标准化培训,他们会在危难时刻更好地发挥协同作战优势,使重伤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专家们表示,该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由技术层面向管理层面倾斜。

                                                                        文章来源:厦门热线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