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各大医院急诊室患者数量日益增长,与急诊室有限的空间和医疗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突出的矛盾。急诊究竟应该有多急也成为热点话题之一。我们对于上海市部分三甲医院患者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仅有22.5%的患者在有其他患者要求优先就诊时会表示同意。 急诊有多急 分诊说了算 卫生部于今年6月下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的细则要求,急诊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病人的疾病危险程度进行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应当立即实施抢救。这里提到的“分诊”,给出了“急诊应该有多急”的答案。 急诊分诊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优先原则和合理利用急诊资源对急诊患者进行快速分类,以确定治疗或进一步处理的优先次序过程。分诊的目标在于实现国际预检系统的核心“4个正确”: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给正确的病人以正确的医疗护理。 分诊的“Triage”一词来源于法语,意思是“进行分类”,最早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确定患者治疗的优先次序。当今急诊医疗服务需求的扩展已超越了急诊室有限的空间与资源,预检分诊可以判断哪些患者需要立即救治,从而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分检不足或过度分检,可避免急诊资源提前耗尽。任何预检分诊系统的目的都是在患者到达急诊室时能立即按治疗的优先次序快速对其分类。病情较重的患者能优先得到救治,患者的等待时间能缩短,急诊医疗资源和空间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分诊工具 欧美及港澳台地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并在广泛使用和实践中不断完善。 由美国急诊医护人员在上世纪90 年代末创立的急诊严重指数(ESI) 是5 级预检系统,它根据对患者的初步评估、生命体征及可能需要的医疗资源将患者分为需复苏、危急、紧急、半紧急和常规5个级别,已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医院成功实施,并在2009年进行了补充和改良,甚至可精确预测急诊资源的消耗和患者预后,如入院率、急诊就诊时间、死亡率等。 加拿大急诊预检标准是上世纪90 年代中期根据急诊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制定的,分需复苏(级别1) 、紧急(级别2~3) 、非紧急(级别4~5)5个级别来进行救治。2004 年加拿大急诊医师协会进行了修订,增加了1 级(包括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意识水平以及疼痛严重程度和损伤机制等) 和2 级(血糖水平和妊娠患者的产科情况等) 调节指标,以保证患者分诊的统一性和标准化。 上述预检分诊系统是实施患者快速评估的灵敏、精确而又可靠的工具,也是预测患者在院时间长短、预后和诊断性设施使用情况的有效工具。 期待出台权威的分诊系统 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预检分诊系统和具体的操作程序。但近年来已有不少省市的三级医院尝试将国外及港澳台成熟的急诊分诊系统与自身医疗现状相结合,逐渐发展制定出适合本医院院情的急诊预检系统。 某医院急诊科设立了以流程为中心的新型导向型预检分诊,由护士根据病情将病人分类为危重病人、重病人、一般急诊病人和复诊病人4类。危重病人直接进入抢救室,接受经验丰富的抢救医生的诊治;重病人直接推入抢救二室,接受该区医护人员的诊治;一般急诊病人进入诊室接受相关医生诊治;复诊病人直接进入观察室。 我院急救中心结合欧美及港澳台先进的急诊分诊经验和上海市目前的急诊医疗现状,率先在上海试行了新的急诊分诊系统。该分诊体系以二次分诊作为基本架构,首次预检初筛,二次预检把关,根据病情和生命体征评估将患者分为Ⅰ类(危急)立即入复苏室,Ⅱ类(危重)入抢救室立即监护生命体征优先诊治(< 10 min),Ⅲ类(紧急)安排急诊优先诊治(< 30 min),Ⅳ类(一般急诊)安排急诊顺序就诊(不限时);同时将创伤、胸痛、脑卒中、发热患者单独分类作为特殊人群,制定独立分诊标准,在独立的专病就诊区就诊。 今年1月,一名53岁的男性在分诊处因被察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而迅速送至抢救室,后诊断为急性心梗。在入院30分钟不到的时间内,我们开展了紧急冠脉造影介入治疗,救治成功。在今年高温时的就诊高峰,成人急诊内科患者流量大增,但急诊工作仍然有条不紊,候诊区井然有序。自2008年我们开始试行分诊制度以来,获得了医患双方的一致好评。迄今为止,已有数名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重症肺炎等急危重症患者在分诊第一线被及时关注,并得到了快速高效的救治。 文章来自: 健康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