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卫生部要求医院加强消毒灭菌工作防感染

时间:2010-08-23 10:38:44  来源:  作者:
通知强调,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黏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医院应当怎样规范使用医疗用水、无菌液体和液体化学消毒剂,以有效防止二次污染?通知明确,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婴儿暖箱的湿化装置应当使用无菌水。各种抽吸的输注药液或者溶媒等开启后应当注明开启时间,规范使用,并避免患者共用。无菌液体开启后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通知还要求医院医务人员在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操作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感染。

  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要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特别是发生聚集性、难治性手术部位或注射部位感染时,应及时进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原学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指导临床及时应用抗菌药物。

  延伸阅读:

  非结核分枝杆菌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存在于水、土壤和气溶胶中,可以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生感染。1998年,我国某市妇儿医院发生了166名产妇手术切口的感染;去年年底,广东省汕头市朝阳区古饶中心卫生院发生的产妇切口感染。非结核分支杆菌就是“罪魁”。

  手术切口是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重要部位,分枝杆菌可以通过手术器械、空气和敷料等传播。参与广东省汕头市朝阳区古饶中心卫生院感染事件调查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吴安华说,手术相关物品的消毒液浓度不够或本身污染都是引发感染的重要因素。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手术室使用的手术刀和缝针使用2%茂二醛消毒剂进行浸泡,次日就用于手术病人。手术器械的浸泡时间不够,灭菌效果不能保证。

  因注射导致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事件,在我国每年都有发生。卫生部医政司相关部门负责人说,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的溶媒不能及时更换,都是造成感染的原因。另外,部分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淡漠,规章制度要求不明确,医疗用水灭菌不合格,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足,内外部监管不够等,也是引发感染的原因。

  该负责人表示,事实上,我国目前对医院感染的防控、医疗用品的清洗、消毒、灭菌等都有规定。但规定不能只落在纸面上,各医疗机构只有增强执行力,将各项要求和措施落到实处。加强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中心(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等重点部位,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等关键环节的医院感染监测。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