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42例,均确诊为因静脉输入抗肿瘤药物而诱发的皮肤损伤。所有患者的皮肤损伤均为单发。穿刺部位主要为手背、前臂及足背、足踝的表浅静脉。皮肤损伤面积最小的为1.0cm×1.5cm、最大的为2.5cm×3.0cm,损伤深度达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原发病:肺癌13例、胃癌10例、肝癌6例、乳腺癌6例、淋巴癌3例、前列腺癌2例、鼻咽癌2例。静脉输入抗肿瘤药物的种类:环磷酰胺、阿霉素、足叶一甙、长春新碱、长春瑞滨、紫杉醇、顺铂、卡铂、奥沙利伯等。临床表现:首先表现为穿刺部位疼痛,疼痛性质各异,如沿输液血管走行针刺样疼痛、烧灼样疼痛等。同时,患者会出现局部皮色变白、皮下组织肿胀,且范围逐渐扩大等症状,个别患者表皮出现水疱或坏死。随着病程的进展,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特征愈加明显,皮肤损伤区域扩大,个别患者出现皮肤溃烂、坏死。 治疗方法 一般疗法:对所有患者均按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护理,包括定时巡视、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和单位时间内静脉输液量等。特别应注意观察输入抗肿瘤药物后的血管变化,如走行方向是否有静脉炎征象、穿刺点是否有液体渗漏征兆等,并预先告知陪护人员或患者本人协助观察病情。静脉穿刺点一旦出现液体渗漏,立即停止从原静脉输液,在及时处理局部损伤的同时,更换输液通道。 局部处理:我们对患者于发病24小时内行创面冷敷处理,然后用0.1%新洁尔灭或碘伏为创面进行消毒,再用无菌棉签或压舌板将MEBO均匀、轻柔地涂在创面上,涂药范围超过皮肤损伤边缘3cm~5cm,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换药原则。白天应用湿润暴露疗法,涂药3次,涂药厚度为1mm,适当减少创面边缘的涂药厚度。夜间应用包扎疗法,晚8时实施,涂药厚度为1.5mm,外敷单层凡士林油纱及数层无菌纱布行低张包扎,翌日8时改为湿润暴露疗法。同时我们令患者经常更换体位,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治疗结果 治疗当天,所有患者的疼痛均有所缓解。创面较浅者于治疗3天后,创面表皮出现皱缩,并于7天内愈合。创面深达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者随着坏死组织发生液化、新生上皮组织生长,且创周正常皮肤向心生长,创面渗液逐渐停止,于发病后14天内愈合。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用该法未发现患者有皮损区域扩大或损伤加深的现象,也未有并发局部感染和广泛性皮肤坏死征象。所有患者均未因并发皮肤损伤而终止抗肿瘤药物治疗。 临床体会 一般来说,凡是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均有输入液体渗出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危险,尤其在输入抗肿瘤药物时,发生皮肤损伤的概率远高于输入其他液体者。 临床中应加强护理观察,预防化学药物静脉渗漏的发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既是预防皮肤损伤的根本措施,也是遏制皮肤损伤、病情恶化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如无特殊情况,应按常规要求配制药物浓度,给药速度不宜过快,且应在单位时间内匀速输入。在抗肿瘤药物输液完毕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道,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刺激而导致血管内皮的细胞损坏。在输入对血管黏膜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更应倍加小心。此外,熟练的穿刺技术和选择合理的血管对预防肿瘤药物外渗至关重要。在选择手背及腕部静脉输液时,药液一旦外漏会迅速侵袭肌腱与韧带,从而导致损伤,甚至致残。对于长期用药的恶病质患者,因其血管充盈差,主张行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以及PICC导管应用,从而减少化学药物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如发生化学药物静脉渗漏,应及时进行治疗。目前治疗化学药物静脉渗漏的方法较多,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封闭疗法、硫酸镁冷敷、局部热敷等。据我们观察,抗肿瘤药物一旦发生外渗或发现外渗迹象,应立即停止输注,保留针头,用注射器抽出渗出液。同时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用解抗药物行局部多点封闭,封闭范围应超过渗漏部位3cm,并令患者抬高患肢,冷敷24小时,并做好渗漏的情况记录。 在抗肿瘤药物化疗致皮肤损伤确诊后,应立即外用MEBO治疗。MEBO是一种治疗烧伤的创面外用药物,其具有止痛、抗炎、消肿及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早期应用MEBO,有助于逆转已发生变性的皮肤组织细胞,使其沿着正常细胞方向转化,从而有效遏制坏死区域的发展。MEBO与渗出物及组织代谢物混合后,将发生水解、酶解、酸败、皂化等化学反应,形成液化物并自行离开创面,从而达到有效的引流作用。同时,MEBO具有较强的抗感染作用,可促使创面致病菌发生变异并降低其毒性。此外,MEBO可在创面产生一层纤维隔离膜,此膜是在治疗过程中形成的蛋白胨,其不仅不利于细菌生长,且能阻止外界细菌的侵入,从而为创面创造一个清洁、低菌的良好环境,对创面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利于创面的愈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