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重症救治,力求万无一失

时间:2010-08-23 10:42:41  来源:  作者:
地毯式排查

  4月21日晚7时30分,于前一天刚刚成立的玉树地震灾区伤员医疗救治专家组召开例会。
  “各组长对医院调查的结果怎么样?现在到底有多少急需转诊的重症伤员?”专家组总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复兴医院院长席修明说话开门见山。此时,危重伤员救治已进入攻坚阶段。打赢这一仗,正是降低伤员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所在。而根据以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对于危重病人,必须坚持集中救治的原则。
  医疗救治专家组下设重症管理组、质控管理组、检伤转诊组和护理组。检伤转诊组组长、北京同仁医院ICU主任许媛首先发言。当天,检伤转诊组的8位专家跑遍了西宁市目前尚不具备ICU病房的定点医院,对那里收治的伤员进行了检诊。结果发现,在12家医院收治的544位伤员中,必须立即实施转院的危重症伤员有4人;病情尚未充分稳定,需要持续追踪或进一步会诊的伤员有6人,建议将其中一名颅底骨折的9岁男童转至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密切观察。
  而据此前各医院上报的情况统计,经初筛,截至4月18日,在西宁市18家医疗机构1274名住院伤员中,重症伤员391人,危重伤员90人,共占住院总人数的38.5%。专家检诊和各院上报的情况竟如此悬殊。
  “统计重症伤员总要有个标准。不能认为骨折就是重,软组织挫伤就是轻。”重症管理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ICU主任杜斌说。
  “我们需要掌握的就是急需住进ICU治疗的伤员。”席修明一锤定音。他表示,ICU伤员是指已经或有可能出现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生命支持或生命监测的伤员。
  为了提高专科医生识别重症伤员的能力,专家组将把具体的病情严重程度判定标准下发到各个医院。据杜斌介绍,专家组在标准中将列举一些可能意味着伤员病情发生恶化的具体征兆,任何一个医生、护士都可以在伤员出现危急的情况下呼叫专家,请他们来对伤员的情况进行评估。“标准的制定可以适当放宽,宁可过度反应,也绝对不能大意。”
  伤员的病情随时都在变化,要动态地掌握重症伤员的数量,必须每天对收治医院进行重症病例的筛查。筛查将首先在各医院内部展开,专家组则需要在每天上报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再度排查。同时,青海省还建立了重症伤员病情日报制度,以便专家组能够及时对危重症伤员的动向进行综合评估分析。

制度化流程

  能否安全地被转送到集中收治医院,是重症伤员要过的第一道关。
  “首先要对伤员的转诊安全进行评估。”席修明强调。据他介绍,确保重症伤员转诊安全只需要1个“移动ICU”。即一辆包括1名ICU医生、1名ICU护士以及呼吸机等相关仪器设备和药品在内的救护车。
  同样,接收重症伤员的医院必须具备ICU病房。在符合条件的6家医院中,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4家负责为重症伤员提供集中治疗。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被确定为重症伤员集中治疗后备医院。
  “目前,西宁市整体的重症监护硬件水平不容乐观。”杜斌告诉记者,以青海省人民医院为例,现有的12张ICU病床只配备了1台血滤机和18台微量泵。“如果是极危重的伤员,1个人就可能需要8台~10台微量泵。”
  席修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西宁市总共接收了约1400名伤员,按照常规,重症伤员的比例一般维持在5%~10%,而目前全市能调动的ICU床位不足100张。况且,如果将ICU病床都用于救治伤员,其他病人的需求就会受到挤压。
  席修明告诉记者,解决危重病人抢救压力过大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加快病人的周转,可以及时安排病情转好的伤员从ICU转入普通病房,使新的重症伤员及时进入ICU治疗。二是可以考虑将部分伤员转移到其他有条件的城市治疗,以减轻西宁的救治压力。

精英团作战

  4月20日22时多,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刘昌伟突然接到了杜斌从西宁打来的电话,得知青海红十字医院在救治中遇到一位34岁的藏族男性病人,右下肢粉碎性胫骨骨折,下肢动脉严重损伤并形成血栓,导致下肢急性缺血。如不及时治疗,伤者很可能会失去右腿。在电话里商讨了救治方案后,刘昌伟又分别接到北京协和医院和卫生部的电话,受派紧急前往西宁。
  放下电话,刘昌伟马上到医院手术室准备相关的器械和物品,搭乘4月21日最早一趟航班飞到西宁。在青海红十字医院检查病人后,刘昌伟与当地医院的骨科医生以及来自西安、新疆的骨科医生一起商讨手术方案,并共同成功完成了血管重建手术。伤者的右腿保住了。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刚刚进入专家组的北京儿童医院儿科ICU主任钱素云和7名于第二天抵达西宁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ICU护士,都是前来增援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ICU救治力量的。席修明说,专家组除了查房、参加会诊、为伤员提供最合理的医疗救治方案,还要及时协调各地的相关专家参与救治。“所有重症伤员的救治都必须得到专家组的具体指导。我们就是要集全国精英之力,让重症伤员得到目前国内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治疗。”
  席修明说,在重症医学的平台上对ICU人员进行梯队整合,实现肾内科、骨科、感染科、脑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协作,是从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获得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地震伤面前,没有谁是专家。每个伤员的情况都不一样,手术往往是不规则的,没办法在教科书上找到答案。虽然各学科专家的视角不同,在会诊时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但最终形成的共识一定是一个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这种多学科专家的合作平台一旦运转起来,重症伤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就必然会降下来。”
  在汶川地震医疗救援时就曾坐镇指挥重症医疗救治的席修明,对这次的救治结果显得更有信心。“玉树地震的伤者人数比汶川少很多,土木结构的房屋倒塌造成的伤员伤势也相对轻些,而我们在技术上、组织上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我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据了解,记者发稿时,杜斌和许媛两位组长正在格尔木、海南州两地筛查危重病人。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