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人民日报披露,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明确表示,医改已下定决心,再深的水也要趟。这一表态令人振奋。医改三年,初见成效,但离群众的期望值还很远,因此,继续深化改革,啃下体制机制性硬骨头,十分必要而急切。不过,硬骨头不好啃。昨天新华社“新华视点”刊播的《篡改病历——医患关系之痛》,以及前天见诸媒体的“湖南省新田县中医院丢弃无主病人事件”,从一个侧面告诫我们:重建医疗的公益属性,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并非易事。公民论坛,就此畅所欲言。 近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明确表示,医改已下定决心,再深的水也要趟。(4月12日《人民日报》) 三年来,中国医改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尤其在基本医疗保障的扩大发展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重建上。 然而,囿于体制性的沉疴和执行力的偏差,在新医改的一些具体政策上,医改依旧陷入了泥潭。比如医疗保障覆盖虽然扩大了,但医疗费用上升快,患者感受到的实惠不大;政府增加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后,一些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了,服务质量出现下滑。 针对这些体制性、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新医改头三年阶段性任务完成后下一步如何走?卫生部部长陈竺向社会表明医改的决心,可谓正当其时。但医改趟深水的决心,绝非卫生部长的表态就能坚定起来。新医改“开弓没有回头箭”,应该不仅指射出去的箭不收回来,更是指射出去的箭方向不改变。 只有方向明确了,后续的改革工作才能逐渐去解决问题。决定医改决心是否能有成效的医改方向,具体地说,是要把医疗当成一种服务,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由此,医改需要从供需双方同时着手。 在此过程中,不论是对社会资本开放医疗市场,还是改变监管方式,背后所指的依旧是民意不能失语、公众权利不能失衡。医改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包括医院、医生、患者、保险、医疗行政机构等太多利益主体,改革将使各方利益分配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要由公众来承担。因此,需要广泛征求医改成本的直接承担者、处于利益博弈弱势一方的公众意见。政府要让他们说话、为他们说话、替他们争取权利。 医改方向不偏差,就必须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充分体现民意、尊重民意,不能只在口头上保证医改的“公益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