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OCAP 2014•在现场】坚守!生命的力证

时间:2014-06-23 08:45:21  来源:  作者:

image002.jpg

 

 

 

image003.jpg

俞卫锋教授:日升东方,再创辉煌!

      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俞卫锋教授首先代表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对各位媒体的到来以及对麻醉学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是上海市医学会东方系列品牌会议之一,今年是第三届,是每年一次召开的涵盖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的综合性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坐落于浦东滨江大道,是上海的东方;而上海是华东地区的东方,华东又是中国的东方;中国是亚洲的东方,亚洲又是世界的东方,故称之为“东方会”——来自于世界东方的麻醉盛会。为何又是“围术期医学大会”?麻醉的概念很广,不能简单地用这两个字来概括麻醉学科。其实,麻醉参与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全程,为患者提供服务,是保障患者安全和舒适的重要学科,而仅仅用“麻醉”二字涵盖的医师有限,故采用“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
      
今年是会议的第三届,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综合性国际学术会议,邀请WFSAASAESA、亚太、港澳台地区及CSACAA等国际、国内著名麻醉学术组织的领导到会。本届新增了“院士论坛”,邀请到了消化内科的樊代明院士、妇产科的郎景和院士、神经科学的贺林院士,增进了麻醉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本届会议继续延续突出青年的主题,开设了三个有助于青年医师的论坛,为青年医师科研工作的起步提供支持;为青年医师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两岸四地的青年医师优秀论文竞赛,让广大青年医师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本次会议与往届相比,规模更大,参与人数达到2000多人;涵盖学科更广、参与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也更多,逐步从地区性会议走向国际性学术会议。

 http://www.smaocap.com/webc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621/20140621113283618361.jpg

于布为教授:围术期医学,安全与舒适保障区!

中华医学会拥有83个分会,在上海市医学会所属的专科分会中,其中真正能够成功举办的大规模、国际性会议的不超过十个,充分说明麻醉学科在中华医学会和上海市医学会的所属分会中进步最快的学科。麻醉学科的进步最主要体现在麻醉安全性的极大提高。早在2005年,当时在上海市卫生局受理的重大医疗纠纷排名中,麻醉学科位列第三位。通过努力,进步显著,2009年位列第17位。而在最近一两年,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每年接近200万患者在接受麻醉,约有100万住院患者、手术患者接受麻醉,还有80多万接近90万患者来接受无痛人工流产、无痛胃肠镜等手术室外麻醉,在这近200万的患者里,我们能够听闻的导致患者死亡的例数仅2~3通过近十年的努力,中国麻醉学科,特别是上海麻醉学科,已经进一步解决了麻醉的安全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记得上次在日本参加交流时,日本主任委员在报告中就提到,他们80岁以上的胸科手术,一个月内的死亡率就达到了5%,这个比例对于中国来说实在太高了,这在中国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麻醉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指导下,在上海市麻醉学分会的积极推动下,上海的麻醉同道把上海地区的麻醉水平提升到了全国的领先地位,乃至是世界的先进水平。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在全国医患矛盾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上海麻醉界做到了保证安全,而且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还将工作重心成功转移到了如何帮助患者快速恢复的方向上。我们的研究逐渐推广到小儿、新生儿、小婴儿、学龄前儿童反复多次麻醉,会不会对孩子未来的心理、生理、记忆、学习造成影响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随着上海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显著,针对老年患者,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避免手术及麻醉,对患者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如何确保老年患者麻醉的手术安全,如何促进老年患者快速恢复,是近几年来获得的巨大成绩。
      
另外,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麻醉学科也与神经学科积极互动,已经产生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随着我们研究方向的发展,从过去如何保障术中安全,到当下如何避免术后认知障碍,如何避免麻醉对新生儿、婴幼儿学习记忆功能的干扰。我们和世界研究最活跃的脑科学、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的研究紧密的结合起来,开展了各项工作。上海各大附属医院都有自己在国际上的合作伙伴,比如瑞金医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签署了一个学校间的合作交流协议,其中麻醉科就是四个签署合作协议的学科之一。而在其他学科领域,俞卫锋教授在黄疸患者麻醉方面连续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王祥瑞教授在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疼痛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缪长虹教授在肿瘤患者麻醉,对肿瘤麻醉免疫影响方面有着独到见解;石学银教授的研究方向着重于胃功能保护方面;王英伟教授针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以及麻醉药干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成绩,都是麻醉学科能够顺利将上海市麻醉学分会年会转变成国际性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的一个重要背景。
      
于布为教授在发言中还谈到了为什么要强调围术期医学。医学的发展是不断由整体向专科细化,现在一个医生如果能就某一个关节做一系列漂亮的手术,都可以为他成立一个学科、一个病房、看专家门诊,开展手术创造环境。这的确有好的一面,不断细化的专科发展,提供了医学向纵深不断发展的条件。但是从患者就医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患者兼有其他系统的疾病,那么患者就会很麻烦,可能要挂2个号,甚至3个号。然后看不同的专科,排不同的队,重复一系列的动作,增加患者就医难度。所以,新的医院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应该是在深度细化的专科基础上,不断的进行整合。我们现在介绍的向最好的医院学管理,包括去年评为美国最佳医院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都是在做一个整合工作。内外科的整合,疾病学科群的整合,更重要的就是明天我在本届会议上要讲的“现代医院的发展方向”。真正以患者为导向,然后内外科混编,以内科为主,结合现代影像医学、检验医学、超声、信息科学、基因库扫描、分子遗传学等诊断最新技术,来为患者提供一个快速、准确的诊断。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由外科手术治疗医师和内科介入治疗医师共同来探讨哪一种治疗方法,对患者来说是最佳治疗方案。比如,心脏搭桥,有些部位无法安置支架,只能搭个桥。有些血管的堵塞,很容易放置支架,那么它就放一个支架。这样对于患者而言是最有利的。在这个大背景下,麻醉学科做什么呢?应该是整合所有围术期相关的学科,成立术前评估中心,即麻醉门诊,包括:术前准备、心理疏导、手术麻醉前必要的精神准备及生理准备,手术室内麻醉,手术室外麻醉,包括现在的日间手术中心,术后恢复,危重患者ICU的抢救,康复学科指导下的术后快速康复,直到术后康复慢性疼痛的远期治疗。整个这一系列过程就是真正的围术期医学。我们称之为,安全与舒适保障区。
      
最后,我举个例子。以前小朋友去医院就诊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小朋友一到医院就哭,因为一上医院就是打针,屁股露出来,擦个酒精,抓过来就打针,直到打完一直哭个不停。现在我们要改变这个状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把医疗环境打造成一个安全、舒适、和患者有尊严的生活体验,这是麻醉学科对下一阶段发展提出的奋斗目标,这也是我们一开始就将上海麻醉学分会年会更名为“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努力,我们有了一定的方向,我相信通过整个麻醉学科的努力,与其他学科的共同协作,势必会为这种新型的医院内医患关系及医疗流程再造做出应有的贡献。

http://www.smaocap.com/webc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621/20140621113340854085.jpg

石学银教授:关注麻醉,了解麻醉!

      在新闻发布会上,石学银教授首先感谢此次到来的媒体,重视和关心从事麻醉从业人士。患者到医院来就诊,一般只会选择内科、外科、儿科或妇产科等,很少会接触到麻醉科的医师。目前社会上患有疼痛的患者越来越多,只有牵涉到疼痛方面的患者,有时会主动找到疼痛门诊就医。然而为了外科手术患者的安全,为了患者更好地舒适诊疗,麻醉医师在医院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工作状况。可以说,麻醉医师很少得到媒体的认同,也很少得到患者家属的理解。很多患者及家属往往认为,麻醉不就是简单的打一针麻药嘛。可恰恰这样一个概念是不对的,麻醉医师在“幕后”为患者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比如为了保证一场外科手术能够安全的进行完整,麻醉医师需要进行很多准备工作,以及在术中时时关注着患者的生命体征。最后,石学银教授提到,为什么在一开始发言的时候就特别感谢各位到场的媒体,正是因为有了媒体的支持,会带给麻醉医师更多的认同和更加正面的舆论报道。

http://www.smaocap.com/webc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621/20140621114187688768.jpg

王英伟教授:无名英雄走上过国际舞台!

 在新闻发布会上,王英伟教授回忆起他的从事麻醉专业的点点滴滴:从业伊始,就被告知,“你将成为一个无名英雄,就像谍战片中潜伏的地下党员一样。”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麻醉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这离不开媒体朋友们的关注与宣传。此次,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给王英伟教授最深刻印象的是:近几年,上海麻醉学领域在于布为教授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及俞卫峰教授良好的传承下,由全国走向了世界。记得上海麻醉学最初与国际交流是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当时“请进来”的方法十分简单,仅仅邀请一些国外的专家,来给上海的麻醉医师讲一些很单纯的理论知识,没有擦出什么学术交流的火花。然而,现如今“请进来”的方式已经做了完全的改变,与邀请的国外专家都能够彻底地进行学术交流。以前的“走出去”是单纯的送一些年轻医师去欧美等先进国家进行学习。而现在“走出去”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每一位教授,都已参与世界性的麻醉学术大会或者前往欧美、韩国以及日本等麻醉学术发达国家的知名医院做学术演讲。可以说,中国的麻醉学领域,特别是上海的麻醉学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已经得到了国外同行的广泛认可,这也是我们上海麻醉学领域以及全国麻醉学领域实力的体现。
      
中国麻醉学的发展离不开上海麻醉学的发展,上海麻醉学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麻醉医师打下的基础,也离不开现在所有在职的麻醉学医师的努力。
      
本届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的隆重召开,一方面是对上海麻醉学所有医护人员水平的检阅,另外一方面也搭建了一个上海麻醉学与国际先进麻醉学经验交流的平台。

http://www.smaocap.com/webc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621/20140621114296079607.jpg

缪长虹教授:重塑上海麻醉学术名片!

      缪长虹教授首先感谢到场的各位媒体,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第三届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的新闻发布会。
任职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的秘书的缪长虹教授提及他对于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的体会:今年是第三次举办方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每一年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的内容都有新的变化。去年大会围绕于布为教授所倡导的“安全、无痛、舒适、效率”的主题;今年的大会将围绕新的理念展开,比如促进围术期患者康复、预后、转归等新的理念为核心。很多出席本届大会的世界麻醉著名团体的理事长、学会的主任委员都是“不请自来”,还吸引了国内麻醉学顶尖的专家,除此之外,本届大会有幸邀请到了樊代明院士、郎景和院士、贺林院士,同麻醉医师进行跨学科交流。
      
本届大会从会议方式上,更开放,层次更高;其次,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更为密切;再者,从往届的“交流、学术、协作”正逐步向着“促进以及提高”转变,为了帮助上海市麻醉学青年医师更快、更好地提高,以促进整个上海的麻醉学更全面地发展,将重塑上海麻醉学作为中国麻醉发源地巅峰时代。现在的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已经成为一张非常有影响力的上海“名片”。
      
现代医疗对于麻醉学的发展有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麻醉学现在已经从安全、无痛、舒适、效率,更进一步朝着患者康复、预后、转归方向发展。第二,麻醉学科的发展从以前的盲性操作朝着可视化方向发展,可视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又朝着非可视化发展。正因为有一些更为微观、更不可触及的领域,致使又朝着非可视化方向发展。第三,分工与协作,麻醉学科发展至今,其亚学科和亚专科的分工非常精细,比如会有一些专门的麻醉医师从事疼痛的诊疗、一些麻醉医师从事神经外科的麻醉等等。此外,麻醉学科也向着协作或综合方向发展,比如监护室等。需要现在的麻醉医师更加全面,内外兼修,真正成为一个围术期医师。第四,目前麻醉学科的研究领域更为广泛,学科交叉和渗透也更为密切。

http://www.smaocap.com/webc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621/20140621114383278327.jpg

      王祥瑞教授:关爱麻醉医生,正视麻醉现状!

      新闻发布会上,王祥瑞教授做最后发言,阐述了目前临床麻醉仍存在的几个问题。
      
首先,安全问题。现在通常以死亡率作为一个安全的指标。死亡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安全指标,由于国内各地麻醉及硬件条件的不同,所以导致死亡率也不同。上海麻醉学科在老一辈麻醉学专家以及中青年麻醉学专家,比如在于布为教授的努力下,麻醉学科所造成的死亡率在逐步下降,然而我国其他地区,死亡率还相对较高。另外,除了死亡率之外,还有麻醉所带来的并发症,这是现在社会上认知比较低的部分。围手术期的死亡率在国内还处于比较高的状态。围手术期的死亡率是与麻醉科医师同手术医师相互合作有着明显的关系,该指标牵涉到手术医师的技术,以及麻醉科医师的责任心问题,整个围手术期在前期的介入、术中处理、运转监护以及进入恢复室后的继续观察,都能够有效地跟进,那么整个围手术期所产生并发症的发生率将会明显降低。
其次就是效率,现在国内所有的医院都在强调效率,国内目前大型医院外科手术的周转率非常高,目前一个手术室的周转率每天都在7台手术左右,有些地区甚至达到了10台手术,形象的说从每天早上8点开始进行手术,一直可以进行到晚上,而且这些手术都是择期手术,并不是急诊手术,所以,目前手术室基本都维持着24小时连续运转的状态。还有就是现在国内麻醉科医师“战线”太长,麻醉科医师每天基本要同时参与10个不同部位的手术,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严重影响了麻醉科医师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不断有年轻麻醉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因过度劳累而猝死的报道,令人不胜唏嘘。
      
最后,王祥瑞教授呼吁,有关部门能够增加麻醉科医师的编制,加速麻醉科医师的培养,让麻醉科医师能够更有力、更健康地工作。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