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沉痛悼念著名麻醉学家李德馨教授

时间:2015-05-14 09:55:28  来源:  作者: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沉痛悼念著名麻醉学家李德馨教授

    我国著名麻醉学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新中国麻醉学科重要奠基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李德馨教授,因心肺功能衰竭,于20155131718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李德馨教授,生于19253月,原籍江苏省无锡市。1942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1943年转入圣约翰大学医预科,两年后考入医学院,1950年毕业,先后获理学士(B.S.)和医学博士(M.D.)学位。

19507月起任华东军区医院(原名南京中央医院,后改名为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51年春至嘉善第二野战医院参加血吸虫病治疗工作,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南京医疗队,配属长春18陆军医院33队任头、颈、胸部战伤治疗组主治军医。19525月返回原单位,服从分配改行麻醉专业,先行自学起步。19532月到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麻醉科吴珏教授门下进修,同年10月提前结束进修。1955年晋升为麻醉主治医师。1964年初经院党委批准正式成立麻醉科,任命为麻醉科副主任。1980年晋升为主任医师。1985年先后兼任第二军医大学和徐州医学院教授,先后承担病理生理专业和麻醉硕士生导师直至1996年退休,成为南京军区总医院专家室成员。

50年代除负责本单位的临床麻醉工作外,还帮助南京市各大医院施行疑难重大手术的麻醉。在当时条件下,艰苦创业,克服了种种困难。通过建立常规制度和不断改进麻醉方法,提高了麻醉质量,明显降低了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因而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表扬,以及有关科的支持和配合。在此期间,先后开展了动脉输血、动脉内注射高渗葡萄糖液或钙剂治疗严重休克。自制双腔导管施行支气管内麻醉术。在国内首先应用经药房加工的丁卡因于腰麻和硬膜外阻滞,以及20%甘露醇溶液用于防治脑水肿和利尿。此外,还先后开展了低温麻醉术和控制降压。在临床工作之余还进行了人工酸血症、头部降温术、鼓泡式和垂屏式人工心肺机施行心肺转流体外循环等动物实验,从而为各科新手术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手术病人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为麻醉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60年代初,南京地区组成心外科协作组后,作为麻醉组负责人分工研究深低温自肺灌注体外循环(Drew氏法),在1960年中经80次动物实验,解决了自肺氧合的关键,从而在国内首先成功应用于临床心内直视手术。

1962年初,吸取了既往脑复苏失败的教训结合低温的生理影响和脑水肿的防治经验,应用头部选择性重点降温与脱水综合疗法于心跳骤停超过10分钟患者的脑复苏获得成功,在随后2年中,即有8例成功经验,在国际上首先以临床事实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传统认为脑缺血4-5分钟的“安全时限”是可以突破的。有关脑复苏的经验体会和设想,先后在1964年第一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和1977年科学大会专题报告会上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在其他场合作了推广普及。1964年后继续关注淡水溺死的复苏,发现暴发性肺水肿和继发性纤溶是心脏复跳后终至不治的两大障碍。1965年春在前述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在一例8岁溺死患儿中应用冬眠药物扩张血管和终止自主呼吸代以手法呼气末正压通气(相当于机械通气的PEEP),终于抑制了肺水肿的发展,复苏完全成功。在以上麻醉科工作日益扩展的基础上,在院领导支持下,按ICU的设想,在1966年初建立了麻醉科领导的急救病房(设床位8张,专业护士6名),提高了危急病症抢救的成功率。

1964年初,受聘为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二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麻醉学专业组组长和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5月负责承办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和全军首届麻醉学专业组学术会议(详见另一资料),在会上向全体组员传达了科委会决议的精神,鼓励技术革新和学术研究。但这一势头在1966年春参加了上海锦江饭店由中宣部召开的针麻和断肢再植会议后即告中断。

1969-1979年间,因形势和需要离开麻醉科加入实验科病理生理组,除研究“老慢气”外,致力于高压氧舱的设计、建造和应用。同时,钻研血气分析酸碱平衡仪器的操作、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指导呼吸衰竭的监测和治疗,成绩卓著,使许多严重一氧化碳中毒、大剂量有机磷(或安眠药)中毒和挤压伤合并呼吸衰竭得以及时和合理地应用机械通气而获救。同时,在国内较早地引进了ARDS概念和休克微循环学说,并做了推广。

1979年初,总后卫生部召开第三届科委会,再次被聘为科委委员兼麻醉与复苏专业组组长(直至1995年)。同年9月在第二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的同时在哈尔滨召开第二次全军麻醉学术会议。作为全军和江苏省的代表,当选为全国麻醉学会委员,并接受大会委托着手出版和主编《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此后先后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副主编和常务编委,《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江苏省麻醉学会和急救学会副主委和南京军区卫生部科委常委和专业组组长。1984年受南京医学研究所委托,创办和主编《临床麻醉学杂志》,15年后改任名誉主编。

在总后卫生部1991-1995八五规划中,担任重点课题“脑复苏机理研究”的负责人。通过与多位研究生的共同努力,阐明了头部重点低温对遭受缺血损伤的脑细胞,具有及早恢复ATP活性和挽救大部分脑细胞免于死亡(即目前认为属于“延迟性死亡”或“凋亡”)的效应。

结合临床和科研,陆续发表有关麻醉与复苏的论文50余篇。编著“酸碱平衡的理论与临床”、“实用急症医学”和“复苏学习资料”;编译了“高级心脏复苏”和“心肺脑复苏”等书。此外,还参加编写和审校(或译阅)“心脏外科学”、“野战外科学”、“实用临床麻醉学”(1-3版)、“现代麻醉学”(1-3版)、“21世纪高等院校麻醉专业教材”和“麻醉科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教材”等学术专著。

50年来,勤于钻研麻醉学技术和理论,并卓有成效地探索临床死亡的脑复苏的途径,为组织和培训麻醉学科专业队伍,支持徐州医学院创办麻醉学系,传递国内外信息,推动全国和全军麻醉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除担任临床麻醉学杂志的名誉总编外,还担任中央卫生部麻醉医师技术职称考试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医学杂志审稿人、《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主编,并为后者改名为《国际麻醉学与危急医学杂志》,继续担任主编。

历年来,由于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和复苏临床死亡病人成绩显著,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全国科学大会奖一次,三等功四次和多次获技术革新能手称号。此外,还获总后卫生部技术进步二等奖两次。1990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由南京军区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名老医学专家”称号和奖牌。2007年获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医师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殊贡献奖,2010年获临床麻醉学杂志杰出贡献奖, 2011年获江苏省医学会终身成就奖。

 

李德馨教授永垂不朽!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讣告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原麻醉科、医学专家室李德馨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5131718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根据李德馨同志生前遗愿,丧事一切从简。遗体告别仪式定于515日上午8:00在南京市殡仪馆竹品厅举行。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麻醉科 医学专家室

登车时间:515日上午7:00

登车地点:中山东路305号(医院305大门)

家庭住址:中山东路5203号楼301

0一五年五月十四日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