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讨 论 全脊麻发生率平均为0.24%(0.12%~0.57%)。有报道硬膜外阻滞开始时为正常的节段性阻滞,以后再次注药时出现全脊麻,经导管抽出脑脊液,证明在麻醉维持期间导管还会穿破硬脊膜[1]。本例的临床表现也有相似之处,且还有过敏性休克的早期表现:躯体皮肤荨麻疹样发红、神志模糊、表情淡漠、心率快、SpO2下降。这给诊断全脊麻造成困难。 根据本例麻醉经过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穿刺时针尖穿破硬脊膜,只是硬脊膜紧贴针尖斜面,脑脊液不能流出,也抽不出而异;置管时导管滑过了硬膜穿破处,拔针后由于硬膜外间隙压力低于脑脊液压力,使脑脊液逐渐漏出至硬膜外腔;又因留置的导管开口距离硬膜穿破处达3.5cm,故开始时因漏出的脑脊液量小,不太容易经导管被抽出;3ml试验量也不太会漏入蛛网膜下腔,当再次注入其余药液12ml时,因局麻药液在硬膜外腔的容量及压力增大,而逐渐漏入蛛网膜下腔产生全脊麻。与此同时,脑脊液也随着漏出至硬膜外腔的量的增大,方能经导管抽出。综上所述,即使硬膜外穿刺和置管成功后反复回抽无脑脊液,注入试验量后也未出现脊麻征象,仍不能完全避免以后再次注药时出现全脊麻。因此,无论是在硬膜外麻醉或镇痛期间,麻醉科医师都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正确处理随时可能发生的致命并发症,诸如广泛脊神经阻滞或全脊麻所致的呼吸、循环抑制。 本例提示,硬膜外阻滞致全脊麻的防治,除严格按照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之外,一旦发生,也切勿谈虎色变,而惊慌失措。关键是维持病人循环[2-4]及呼吸功能[1]稳定,在处理措施上必须及时、正确。本例从发生全脊麻至苏醒的90分钟内,仅需控制呼吸45分钟; 仅用平衡液500ml加肾上腺素0.5mg静脉滴注,便能维持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稳定,顺利康复。进一步表明尽早发现全脊麻,并及时、正确处理至关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606. 2. Morgan P. The role of vasopressors in the managemant of hypotension induced by spinal and epidural anaesthesia. Can J Anaesth, 1994;41:404-413. 3. 刘肖平,综述.血管加压药与椎管内麻醉期循环稳定.上海市麻醉学会2000年年会知识更新讲座汇编.2000;12:73-76. 4. 刘肖平,等.小剂量肾上腺素或/和新福林防治手术中胆心反射的效应. 美国中华外科杂志,2000;1(1):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