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业天地 > 病例报告

利多卡因椎管内麻醉引起休克一例报告

时间:2010-08-24 10:46:03  来源:  作者:

陈立芳 张德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六六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089<?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利多卡因麻醉引起过敏性休克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本文报告一例。
  患者女性,22岁,72kg,孕42周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手术。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术前各项检查均为正常。入手术室时血压115/75mmHg ,脉率68次/min, 呼吸16次/min。常规硬膜外麻醉,配置2%利多卡因20ml加0.1%肾上腺素0.1ml混合液。给试验量5ml, 血压下降至75/60mmHg,给予麻黄素15mg静脉推注,加快输液,给患者采用左侧倾斜30°并面罩吸氧,效果不佳,改用多巴胺2mg静脉推注,血压回升。故在严密观察下给2%利多卡因8ml, 5分钟后病人面部大汗淋漓,四肢末梢湿冷,躁动不安,嗜睡,脉率由快转慢,呼吸急促,继而停止,血压30/15mmHg,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mg, 地塞米松10mg缓慢静脉推注,头低位托起下颌,面罩加压给氧等紧急处理,5分钟后病人呼吸逐渐恢复,血压90/60mmHg,脉率98次/min,呼吸20次/min神志清醒。测试麻醉平面为胸6以下,开始手术。术中给予Innovar合剂1.5ml防牵拉反应,输入胶体液500ml,晶体液1000ml。术毕时患者血压120/75mmHg, 脉率92次/min,呼吸18次/min,心电图正常。在严密监护下行利多卡因皮试实验成阳性。母婴安全返回病房。术后第二天可下地行走,无特殊不适。

讨 论

  人体的过敏反应属I型变态反应。发生机理主要是机体与致敏原接触后,产生以IgE为主的对应抗体,固定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表面,形成致敏细胞。当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样的致敏原时,引起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织胺、慢反应物质、缓激肽、前列腺素等介质和嗜碱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敏反应现象。最常见的致敏原是药物、食物及昆虫刺伤等、其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反应过程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主要与β-受体阻滞相关。本例符合其特点,确系过敏反应。理由如下:(1)患者平素健康,无药物过敏史,麻醉前未给特殊药物,皮肤浸润也是使用利多卡因。麻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症状典型,来势凶猛。(2)可排除硬膜外并发全脊髓麻醉和异常平面麻醉。在病人清醒后用针刺病人剑突以上皮肤均有疼痛感,阻滞平面确切。(3)可排除“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患者首次血压下降后给予左侧倾斜30°并加快输液、静注麻黄素等措施无明改善。(4)硬膜外麻醉引起的血压下降主要是由于阻滞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多发生在胸段,给药后20分钟左右出现[1],而本例两次血压下降均为注药后5分钟之内,且经加速输液、麻黄素升压等一般处理后血压不升。加用肾上腺素和地塞米松效果明显。(5)为确诊术后行利多卡因皮试呈阳性反应。
  利多卡因属酰胺类中效局麻药,以作用快、弥散广、穿透力强、无需做过敏试验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发生过敏确为少见。本文报告的目的意在提醒同行,在使用利多卡因时不但要预防中毒反应,而且要警惕过敏反应。表面局麻应强调分次用药,仔细观察与药液接触的粘膜有无异常的局部反应,以及吸收后的全身反应;可采用小量给药,增加给药次数;必要时延长给药时间。

参 考 文 献
1. 刘俊杰,赵俊主编. 现代麻醉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40-594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