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外伤性新鲜关节脱位在手法复位中麻醉方法的选择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1 关节脱位麻醉下手法复位麻醉方法的基本要求 操作相对简单、诱导平稳舒适、显效快、肌松作用明显而维持时间不需太长、生理扰乱少,苏醒后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应。 2 复位中常用的麻醉方法 2.1 硫贲妥钠(SP) 操作 麻醉前尽可能禁饮食4h~6h,患者平卧,为方便复位有时可让患者平卧室内软垫上,如髋关节脱位的Allis法,低流量鼻导管给氧,并以监测仪监测生命体征。用2.5% SP缓慢静脉注射,一般为4~6mg·kg-1。一般静注8~12秒即能发挥作用,15~30秒后神志消失,再继续缓慢静注3~5ml保持在意识和疼痛反应消失状态即可进行复位,复位完成后约5min后即清醒。 注意事项 静推硫贲妥钠时需密切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现象,慎重掌握推注速度,必要时予面罩给氧或气管插管。 评价SP麻醉具有诱导平稳舒适、显效快、肌松效果好、作用维持时间短、苏醒后无恶心呕吐、生理扰乱少等优点。主要用于髋、膝关节等的复位。 2.2 异丙酚 操作 禁饮食,入手术室后首先将患者摆放合适体位,监测BP、HP、SpO2,准备好吸氧设备,然后打开静脉通路,静脉注射异丙酚1.5mg·kg-1~2.5mg·kg-1,以呼之不应作为神志消失的标志,神志消失后行手法复位。术毕呼之睁眼即为意识恢复,能按指令准确指鼻作为定向力恢复。 注意事项 异丙酚对呼吸、循环有一定的影响。据报道,单次诱导剂量可致动脉压下降,在术前已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中要特别注意。异丙酚由于增加了迷走神经张力,可引起心率减慢。异丙酚静脉注射后随着患者睡眠加深,可引起呼吸变浅、变慢,甚至呼吸停顿,随之发生SpO2的下降。但如果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密切观察,发现该种情况,迅速托起下颌,辅助呼吸,充分供氧就能迅速恢复。 评价 异丙酚作为一种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时效短、可控性强及醒后舒适的特征。患者入睡后全身放松,肌肉松驰,极利于关节脱位后的手术复位。 2.3 依托咪酯——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 操作 术前用药同一般手术,阿托品0.5mg肌注,麻醉方法采用依托咪酯15~20mg一次静注配加芬太尼0.1mg静注,同时保持供氧,复位时间分别为5~15min。结束后病人经呼唤或刺激时可睁眼,反射也较灵敏,部分病人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嗜睡状态。 注意事项 因芬太尼的清除时间长,病人术后尚需留观或住院观察。 评价 该药不改变丘脑与脑干的痛觉传导,缺乏镇痛作用,复合应用芬太尼不但增加其麻醉效果还可以消除依托咪酯引起肌阵挛的不良反应,复位过程中病人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合度无异常改变,也无呛咳、肌痉挛等不良反应,与硫苯妥钠、异丙酚相比显然是对血液动力学影响最小的一种静脉麻醉药,其优点还可使冠状血管阻力降低、冠状灌注量增加也可适于心脏病人的麻醉,依托咪酯对通气功能抑制极小。 2.4 氯胺酮 操作 盐酸氯胺酮静脉注射(每千克体重2mg),1~2分钟后开始复位;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4mg),平均4分钟左右开始复位。在麻醉中对所有患儿均开放呼吸机并自主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