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院从1998—2006年术前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的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58岁~82岁,平均(68±5.0)岁。手术种类:胆囊切除术3例,胃贲门癌根治术4例,食管癌根治术2例、肺叶切除术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前列腺摘除术2例,乳腺癌根治术1例、盆腔肿瘤切除术1例。心律失常情况:严重窦性心动过缓4例(其中2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曾有晕厥病史),术前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小于50次/分,动态心电图(DCG)示最低心率小于40次/分,伴频发期前收缩、室性逸搏或R~R最长间期大于2s;房室传导阻滞6例,其中1例有晕厥病史,ECG示窦性心律,二度I型或Ⅱ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DCG示窦性心律,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最低心律小于40次/rain,伴有交接性逸搏、室性逸搏;束支传导阻滞4例,术前均无晕厥病史,ECG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或左束支伴或不伴一度房室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或三束支阻滞,DCG示窦性心律,左右束支伴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双或三束支阻滞,最低心率小于40次/分,室性逸搏,多源期性前收缩;缓慢型异位心律失常4例,其中1例有晕厥病史,ECG示心房颤动,心室率小于60次/rain,伴完全性右左束支传导阻滞或一度至二度房室传导阻滞,DCG示心房颤动,最低心室率小于40次/min,R~R间期最长大于2 s,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交接性逸搏,室性逸搏,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15例阿托品试验均为阳性,DCG最高心率均小于90次/分,术前心功能I级~Ⅲ级。 术前1天或当天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为VVI型,输出电压1.5 V,起搏心率固定为65次[min。均在全麻或硬膜外阻滞下手术,术中连续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记录出入量。手术期间严禁手机、对讲机起动。电烧或电凝控制在30个单位以下或尽量不用。 2 结果 本组15例中,12例虽然术中曾出现心律失常,此时起搏器启动生效,致心律转为正常,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另6例为自主心律,HR大于55次/min,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术后2d~3d 15例心电监护均为自主心律,拔除临时起搏器,其中2例外科病情稳定后,转内科检查并安装永久起搏器。 3 讨论 术前伴有潜在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时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明显下降,有可能发生心跳停搏,这些手术危险比心脏手术更大,围术期处理困难更多,需要于术前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以提高心率,增加心排量,改善冠脉灌注和其他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从而提高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为术后安全恢复提供保障。因此对有缓慢型心律失常、伴有心脏疾病或潜在心脏疾病的患者,术前作详细的窦房结功能和传导系统异常的检查及评估,掌握安装心脏起搏的明显指征。术前的检查及评估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做阿托品试验、DCG、窦房结恢复时间测定等检查,从而对窦房结的功能作出评价,对曾有晕厥史,同时有高血压、冠心病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心率<50次/分)病人,应于术前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后手术,以防止麻醉手术中出现心脏停搏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