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业天地 > 经验交流

反思:一起原本应该避免的“麻醉事件”

时间:2010-08-24 10:21:01  来源:  作者:

     
  事件回放:

  四名病人命丧麻醉    从9月24日到10月11日的短短18天时间里,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医院接连发生4起病人在术中或手术后出现呼吸、心脏骤停现象,经抢救无效均意外死亡。
 


  其中,26岁的男性病人冯光乐,因急性阑尾炎实施了连续硬膜外麻醉下的阑尾炎切除术,可手术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心脏骤停,抢救23天无效后宣告死亡;44岁的女病人章春梅是在做完子宫肌瘤手术后,出现意外呼吸停止、心脏骤停,抢救8天后死亡;3岁患儿邹郑涛,因左腹股沟斜疝在麻醉及手术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脏骤停和肺水肿,手术当日下午即不治而亡;29岁的男病人陈锋,则是因为在全麻下进行颅骨修补术,但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数分钟即意外出现心跳骤停,经过19个小时的抢救仍撒手而去。

  事后,有关方面及时对以上事故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最后结论竟惊人的相似:都与术中的麻醉失误有关!

  未雨绸缪:

  省会医院高度警惕    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医院的“麻醉事件”被国内各媒体竞相报道后,我省不少医院高度重视。

  看见报道的当天,郑州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张思森就拨通了麻醉科主任王俭的电话,分析探讨这几起医疗事故的可能产生原因,并要求大家高度注意预防意外。而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科的全体医生专门开会,分析这几起事故背地的原因,希望所有的麻醉医生在今后的术中都能引以为戒。

  郑州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王俭说:“虽然现在看不到患者的病例,但假使病人心肺功能正常的话,三岁患儿邹郑涛出现肺水肿非常可能与手术时输液过多有非常大关系。正确的做法是应根据患儿的标准体重来决定输液量的多少。假使麻醉师适当采用阿托品等药物来提升血压、减少牵拉反应,并及时让病人吸上氧气,说不定26岁的冯光乐的悲剧就可以避免。”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赵保平也指出,陈锋进行颅骨修补术时采用的全麻,一般而言插管后病人身体会有应激反应,进而造成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有经验的麻醉师应当通过药物相互配合、加大麻醉深度、喷些麻醉药物在气管表面来减少应激反应,从而降低病人出现意外的可能。

  病人呼吁:

  麻醉师认真再认真    记者调查中发现,生活中因麻醉出现意外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时有发生。今年9月份,记者的一位朋友徐女士曾在省会某医院剖腹产生下了女儿,说起手术时的情形她至今仍心有余悸:术前麻醉师为她做了麻醉,但当主刀医生用刀子在她肚皮上剖下去时,她还是痛得忍不住叫了起来,麻醉师见状便加推了一些麻醉药物,很快一种恶心、想吐的感觉便笼罩住了徐女士,她说,当时难受得连死的心都有了!

  王俭主任在谈到这一情况时分析认为,由于每个病人身体状况不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别,有经验的麻醉师会在实施麻醉后,用棉签或手捏测试麻醉平面,探视患者的痛觉消失了没有、是否有感觉,来了解麻醉效果,假使是麻醉不全,还要根据麻醉不全的程度,选择改全麻或者辅助镇静药物、镇痛药物。

  院方心声:

  手术前病人不留隐情    采访中,赵保平和王俭都反映,目前我省专业麻醉师的配置仍远远满足不了手术需求,这也是麻醉中小意外频发的主因之一。

  以郑州人民医院为例,该院总共有20名麻醉师,除去出国进修人员和夜班人员外,天天白昼能保证有14名麻醉师工作,平均下来一位麻醉师天天要负责五六台手术,每台手术最快也要两个小时,如此算来他们天天的工作量都是相当大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与之类似,20名麻醉师天天至少要负责40台手术,可以说每个麻醉师都是在超负荷工作。

  接受采访的麻醉师们都表示,在尽职尽责为病人服务的同时,他们也希望得到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每次手术的前一天,麻醉师和主刀医生都会和病人进行沟通,但一些病人通常会隐瞒病史或过敏史,这就极容易造成麻醉意外。因而,他们也呼吁广大病人,在术前要尽量详细地告诉麻醉师和医生自己的病史和过敏史。

                                       文章来自:医生在线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