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风速仪具有不同的采样频率选择。通过对不同采样频率时测得数据的比较,寻找适合临床应用的频率。其结果显示,不同采样频率所测得的吸气相、呼气相气流平均速度、吸气相、呼气相气流最大速度、吸气相、呼气相气体流量、吸气相、呼气相气体动压、平均每次吸气、呼气时间、呼吸频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热线风速仪测量时,选用不同的采样频率并不影响呼吸气体速度等相关呼吸力学指标。因此临床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任一频率。根据山农(Shannon)采样定律[12],采样频率必须大于原模拟信号频谱中最高频率的两倍。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一般为15-25次/分,最高可达40次/分。因此一般情况下采样频率可定为100 Hz。 在临床高频喷射通气模式时,应用高频采样仍可实时采集到及时准确的监测指标。因此热线风速仪可用来准确测量传统方法难以评估的高频喷射通气的生理及病理效应。 人体自主呼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热线风速仪为一瞬时采集速度脉动的仪器,采样时间短暂。热线风速仪的快速测试是否能准确反应个体的呼吸力学特征?同一个体、相同状态下反复测量是否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为此,对正常志愿者每一个体重复采样测定,观察每次测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显示: 同一个体三次测定的所有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这些参数包括:吸气相、呼气相气流平均速度、吸气相、呼气相气流最大速度、吸气、呼气流量、吸气、呼气动压、平均每次吸气、呼气时间和呼吸频率。<?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该仪器尽管监测时间短暂,但结果确实可信,重复性好。短暂的测量即可反映受试个体的呼吸力学特征。 从实验中发现不同个体呼吸力学特征不同,考虑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年龄、身高、体重、呼吸肌力量、气道通畅情况及胸廓及肺顺应性等,具体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方能明确。 综上所述,不同频率下采样对呼吸力学特征结果均无影响,一般情况下可将采样频率定为100 Hz。 同一个体、相同状态下,热线风速仪的测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作为呼吸力学监测仪器,热线风速仪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稳定性强,时间反应性好,操作简便,可在临床中应用。 参 考 文 献 1.Plakk P , Liik P , Kingisepp P H . Hot-wire anemometer for spirography. Med Biol Eng Comput, 1998, 36: 17-21. 2.张兆顺, 崔桂香. 流体力学. 第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114-116. 3.张兆顺, 崔桂香. 流体力学. 第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356-357. 4.颜大椿. 实验流体力学. 第1版.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76-78. 5.Lamp J, LiiK P. The spiroanalyser Sp02. Research in Medicine. Tartu: 1994,65-67. 6.Kingiseep P H, Plakk P, Liik P. A thermoanemometric computerized system for measurement of respiration flow and volume. 10th Nordic-Baltic Conf.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atellite Symp. On Bioelectromagnetic and Biomechanic Measurements. Tallinn, Estonia: 13-15 June 1996, 44-45. 7.Salfaro P ,Pillow JJ, et al. Reliable tidal volume estimates at the airway opening with an infant monitor during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Crit Care Med, 2001, 29: 1925-1930. 8.Kuo cy.Neonatal endotracheal tube leakage and compliance and resistance measurements. J Formos Med Assoc, 1996, 95: 218-224. 9.刘俊杰, 赵俊, 主编. 现代麻醉学.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994. 10.盛森芝. 热线/热膜探针校准器. 1992. 北京大学力学系测试分析室. 11.郑煜. 生理学. 第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38-139. 12.王世一. 数字信号处理. 第1版.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