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残余肌松药作用的危害性 1. 对呼吸中枢调节功能的影响:Eriksson等(1993,1996)研究卡肌宁与低氧通气反应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当TOF比值小于0.7时对低氧的通气反应显著低于对照值,而大于0.8时与对照值接近。以维库溴铵阻滞使T4/T1为0.7或0.9时,受试者对CO2升高的通气反应未见明显改变;而当吸入低浓度氧使SpO2降低到85%时,受试者对缺氧性通气反应显著受到抑制,并随着TOF的恢复而恢复到对照水平。作者认为,在存在部分神经-肌肉阻滞时,对CO2升高的通气反应无明显影响,而对缺氧性通气反应有显著抑制。 2. 残余肌松药作用与呼吸功能:术后残余肌松药作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引起术后严重呼吸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残余神经肌肉阻滞增加了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但诊断却很困难的。用力肺活量(FVC)是评价呼吸肌力的敏感参数,如果呼吸肌力降低,可引起咳嗽无力,不能有效清除分泌物,而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Ali(1975)研究肌松恢复期间FVC的变化过程时发现,当TOF比值恢复到0.7时,平均FVC可恢复到90%以上。因此得出结论,当TOF比值恢复到0.7以上时,表示呼吸功能恢复充分。但近来的研究对此提出了质疑。<?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Eikermann等(2003)在12名自愿受试者中研究加速度仪在评价残余肌松药作用与肺功能及上呼吸道功能中的作用,以及肺功能及上呼吸道功能与拇内收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以Rocuronium 0.01 mg/kg诱导,2-10μg/(kg.min)维持TOF为0.5和0.8在5min以上。在肌松稳态时,评价受试者的喉部及面部肌肉功能,测定呼吸参数直到完全恢复。上呼吸道梗阻是指呼出和吸入气流在肺活量的50%时的比值大于1。可接受的肺功能恢复(用力肺活量和吸气1秒率大于或等于对照值的90%)时的TOF比值用线性回归法计算。结果表明,在阻滞高峰时(TOF比值为50%),用力吸气流速的损害(53±19%)大于用力呼气流速(75±20%);上呼吸道梗阻为8/12,吞咽受损为10/12。相反,所有受试者除1例外都能抬头5秒以上。作者计算预计用力肺活量恢复到可接受值的TOF比值为0.56(95%可信性范围为0.22-0.71),当TOF比值达0.95(0.82-1.18)吸气1秒率仍然受损。当TOF达100%时,用力肺活量、吸气1秒率、呼/吸流速比值的恢复分别为93%、73%和88%。因此,作者认为,当TOF为0.8时仍可损害吸气流速和发生上呼吸道梗阻,拔除气管内插管是危险的。虽然TOF能有效预测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但呼吸功能仍可能受损。 Bissinger等(2000)研究了应用pancuronium 或 vecuronium术后肌松残余作用与呼吸功能的关系。应用pancuronium的时间都长于1小时,而vecuronium小于1小时。麻醉结束后常规以新斯的明拮抗,术中以临床标准判断肌松恢复程度,术后测定TOF比值和肺功能包括SpO2、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表明,应用pancuronium组有20%术后发生残余肌松药作用,其中发生低氧血症者占60%,高碳酸血症者占30%。作者认为,pancuronium术后残余肌松药作用是发生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3. 残余肌松药作用与术后并发症:术后残余肌松药作用明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尤其是呼吸系统的并发症是十分危险的,可危及病人的生命。Cooper(1989)观察了在PACU中的术后呼吸并发症,认为呼吸衰竭是PACU的最常见的呼吸并发症,并与肌松药残余作用相关。在麻醉恢复期间,发生呼吸并发症的33例中,通气功能衰竭24例(72.8%),死亡5例(20.8%),误吸入者5例(15.2%),死亡率1例(20.8%),呼吸道梗阻占6.1%,急性肺水肿和液胸各占3%。Mogensen(1997)研究了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OPC)的危险性,结果发现当TOF恢复到0.7时,长效肌松药泮库溴铵组的POPC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卡肌宁或维库溴铵组;腹部术后POPC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与肌松药的类型有关。应用泮库溴铵后,TOF恢复到0.7时,年龄≥70岁者的POPC为45%,而≤40岁者仅为15%。年龄≥70岁者,泮库溴铵组的POPC为45%,而中短效肌松药组为15%。 Sundman(2000)分析了存在肌松残余阻滞时,误吸入的发生率与阻滞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TOF恢复到0.6时,喉部肌肉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8%,为对照组的4倍。TOF恢复到0.6、0.7、0.8、0.9时,误吸入的发生率分别为28%、17%、20%、13%,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