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对话论坛

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北京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新民教授

时间:2010-08-24 11:46:27  来源:  作者:

本刊:当年您事业起步的时候, 麻醉学发展还比较落后,既没有独立的科室,也没有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体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想知道您为何会选择麻醉学作为您的事业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和专注一生?
   
: 69年我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北工作。当时在甘肃的一家县医院任外科大夫。其间,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泌尿外科。后来有机会到北京学习麻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麻醉领域有很多的内容需要学习和进一步探讨。这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那个时候麻醉学科也亟待人手;我来到了北京进修,走上了"麻醉之路"。<?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本刊:目前,全国各省都基本成立了麻醉专业委员会。北京作为首都,在全国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同时,北京经常展开什么形式的学术活动?有什么可以供其他省市借鉴吗?
    答: 早在50年代初,北京医学院谢荣教授和胸科医院尚德延教授便以短期学习、进修等形式,培养了一批麻醉骨干。1956年11月,谢荣、尚德延、谭惠英等教授得到吴英恺教授及胸科的大力支持,决定在全市每月举行1次麻醉人员的聚会。内容包括学术报告,病例讨论等交流经验及增进联系的活动,这可以看作麻醉学会组织的雏形。在接下来的 5-6年中,共举行学术报告会50次左右,每次到会都有30-40人,全市麻醉人员都非常积极地参加此项活动,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后来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活动被迫中止.  
    1973年,谭惠英教授同原麻醉组的同志们组织和开始了全市麻醉工作者的定期学术活动。1978年10月,北京分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谭惠英教授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为尚德延教授、谢荣教授,秘书为李敏学教授,另有其他委员7人。北京麻醉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后,积极参加全国麻醉会议以及其他国家的会议,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麻醉事业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北京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先后举办了10余期全国性的麻醉学习班,参加人数累计1000余人;还编写了"北京市麻醉科医师进修讲义",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并作为各地学习班的参考书或教材。

本刊:您所在的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51年就已经成立了麻醉科,经过52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实力很强的现代化科室, 并担负着多层次人员的教学和继续教育任务,能给我们谈谈目前继续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吗?
    答: 从1951年医院麻醉科创立以来,经过谢荣教授等几代医师的不懈努力,科室培养了大批麻醉专业医生。1989年卫生部确定麻醉科是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后,我院麻醉学科的发展跨入了新的阶段。麻醉科医师的继续教育最早是由谢荣教授创始的,目前包括的内容有:医学生麻醉学授课、见习和实习,住院医师培养。受卫生部委托举办了全国麻醉科进修医师学习班22期,以及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本刊:截止目前,全国各地的ICU科室设置都没有统一的模式,普遍存在专科ICU和综合ICU并存的现状。在这个方面,北京第一医院采用了什么做法?有什么有益的经验或教训么?

    答: 现代麻醉学科的建立应该包括临床麻醉以及重症医学、疼痛医学等内容。而ICU作为一门新兴的跨专业学科,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ICU的前身是麻醉术后恢复室,它与麻醉学的发展呈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现在外科SICU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有多种模式,有的隶属于麻醉科,有的隶属于外科,不少的是一个独立的科室,北京几家比较大的医院做法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协和医院和人民医院,他们的外科ICU都是独立的,我院的外科ICU由麻醉科创立,至今仍隶属于麻醉科,我们打算进一步整顿和加强,把我院的外科SICU搞得更好。麻醉科医师对外科病人呼吸和循环的处理有丰富的经验,但还需要学习抗感染和营养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胜任外科ICU的工作,这样就非常有利于麻醉科医师的更全面成长。

 

本刊:您曾到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很多国家留学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国外的麻醉学在很多方面比我们发展得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您和英国皇家研究生院的教授共同培养过博士生,您觉得中国和英国的麻醉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差异?
   
:我国的麻醉学整体水平(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医院)和国外的差距是非常大的,主要差距是如下几个方面,1、必须的配备,比如麻醉机、监护仪(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和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等基本的设施,国外的医院是麻醉必备设备,在我们国家就不行了,很多医院并不都有,小医院的情况就更差了。2、麻醉科医生的培养,差距更大。国外的麻醉科医生要经过4~5年住院医师专业培训,,其中包括几次的笔试和口试,才能够取得麻醉专科医师资格,从事临床麻醉。我国在主要医学院校现在已经有了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对临床麻醉有了基本要求,但对住院医师没有系统的授课,全国更多的麻醉科医师根本没有接受过麻醉专科住院医师培训。英国的麻醉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非常严格,所研究麻醉领域的课题较深,并要求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必须在世界上核心杂志发表3篇以上论文,并且答辩通过后才可以毕业,获得学位。我国目前对临床博士生的培养,与德国的模式较相似,以临床麻醉为主,完成论文,通过答辩后毕业获得学位。

本刊:麻醉科医生的业务量大,待遇相对比较低,在年轻一代的医生中,浮躁的心态是难于回避的。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少医师"弃医从商",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作为多年从事麻醉事业的专家和前辈,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我想,这不仅仅涉及到年轻医生的心态,这与整个医院的体制都有关系。首先,知识分子地位低一直是中国的一个社会问题,而麻醉科在医院内的地位相对较低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但是这种状况会随着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改观。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临床麻醉和镇痛的需求会增加;同时,医生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的整体发展也将有进一步的提升。当然,这些都是外因。作为麻醉科医生,应该自立自强,努力提升医术医德,为我国的麻醉事业的发展而努力。麻醉科主任作为科室管理者,不仅仅要在业务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与时俱进,提高科室管理水平,为科室争取和创造经济效益,以保护麻醉科人员的稳定和工作的积极性。<?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本刊:在您从医30多年的经历中,您接待了很多的病人,特别是病人应该会有许多感人的事迹和经历,能给我们大家讲讲麻醉科医生的苦与乐吗?
   
:经过我们的辛勤工作,使手术病人顺利接受了手术治疗,但由于外科手术的原因,病人出现了并发症,病人来找我们,这是我感到无奈、痛心的深刻。抢救病人,使危重病人转危为安是我最高兴的时候。有一次,中午时间,我路过我们手术室14手术间时,发现一位高龄TURP病人,刚丛手术台上搬到装运车上时,颜色不好,麻醉医师慌了,我进去发现由于腰麻硬摸外联合阻滞平面较高,术中出血和体温搬动病人已经呼吸心跳了(由于手术结束时阻滞平面仍较高,术中出血和体位搬动)立即进行抢救,病人呼吸心跳迅速恢复,术后恢复顺利,大家都害怕,我因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生命而欣慰。


本刊:我国的麻醉事业现在发展很快,您能给我们预测一下未来十年后麻醉科以及麻醉医生的变化吗?
   
答:经过未来十多年的共同努力,麻醉科医师将会更加全面地发展,我国的麻醉学水平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达国家麻醉学的差距会明显缩小,我国的广大病人会从我国麻醉学的发展中获得更大的益处:安全、完全无痛苦地去接受检查和治疗。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