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篇<?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本刊: 李教授多次获得卫生部和北京市的科技进步奖项,您是如何挖掘选题并完成的? 李主任: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可用于实际、能指导实际的选题是最为重要的,能到实际的应用效果。80年代慢性心率衰竭病例,死亡率极高,国外只有少数专家开展研究背阔肌包心术,但未普及。当时我国着手研究此课题,其中手术中关键的一点涉及到骨骼肌包心术刺激器的刺激域值受麻醉药尤其是肌松药的影响程度。在反复动物试验应用于6例临床病例获得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但并不是说麻醉自身的课题研究必须仰赖于新手术方式的出现。例如产科手术中,曾以硬膜外麻醉为主,忌腰麻,使用腰麻会引起血液动力学的变化。但是经过研究,在术前采取麻醉前扩容,可以减少和预防。目前腰麻起效快,用量少,副作用小,对胎儿影响小,医患满意度高,已经普遍用于了产科手术。 麻醉领域有许许多多的临床课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怀着一颗平常心,毕竟不是任何研究都一定能获得阳性的结果,但这却能影响我们对所存在问题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本刊: 随着现代医疗研发水平的提高,麻醉医师可用于手术的器械智能化增强,极大地辅助医师的判断。麻醉医师在手术中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麻醉医师应该如何调整以适应这种发展? 李主任: 科技的发展能够减轻麻醉医师的工作负荷,提高监测管理水平,但不能改变他们在手术中的重任和角色。仪器设备是手术的手段,但麻醉医师的业务素养和经验不可替代。现代麻醉医师掌握这些先进科技,可使病人在手术中的安全更有保障。
本刊: 在您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的成长阶段中,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如何的?能谈谈自己在这三个阶段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吗?对您的影响是怎样的? 李主任: 我最初从事了三年的外科工作,转到麻醉科室工作后,在不同阶段的确有不同的重点。 在住院医师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扎扎实实地掌握临床知识、临床操作和临床技能,为将来处理危重病的麻醉创造和积累经验。我在63年到北大附属第一医院师从谢荣教授,他对我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谢教授在当时已经是麻醉学术界的知名专家,知识广博,临床经验丰富,但他依旧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和专研的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学习范围广泛,这使我感受到作为麻醉医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是永不停歇、永无止境的。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还应拓宽到相关学科。这对刚从外科转入麻醉科的我来说,是一个终生的榜样,引导了我之后40多年的麻醉生涯。 到主治医师时,除了临床知识外,还要多看文献,尤其是专科和特殊病例。主治医师通常在27-30岁,精力充沛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资料,锻炼分析综合能力,多写译文综述。 副主任医师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应对三级学科选择重点作侧重和深入的研究。我本人从79年起分别在临床和研究中对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疼痛治疗等都有过不同的侧重。 主任医师除日常职责外,应将临床工作放在疑难病例的处理上,并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作为工作内容。 虽然每个阶段有所不同,但学习的习惯是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