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 降低“麻醉意外”的发生率和围麻醉期的死亡率,一直是麻醉科室管理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是从哪些方面开展这些工作呢? 曾教授: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好这些工作。一是术前准备。做到术前讨论规范化、制度化,对一些重大、疑难及新开展的手术,会同手术科室联合讨论,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二是术中管理。积极提高医师技术水平,规范麻醉管理及操作,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规范术中异常情况的处理;三是重视术后管理,注重对病人可能出现的意外的预见性,同时对重大手术、有并发症的手术,加强麻醉恢复室和ICU的建设。关键是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完善并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运转科学有序。 本刊: 在麻醉科的发展中,思维转变是一个关键,从单纯的为麻醉而麻醉的思维向麻醉综合监护和救治的方向转变,您觉得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在这种转变中,做的最好的是哪些方面? 曾教授:近代麻醉学的发展经历了医技科室、三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三个阶段,国家教育部及卫生部在80年代均已明文确认麻醉科为二级临床学科。二级学科有了重要的内涵,即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与疼痛诊疗。因此按二级学科内涵建设麻醉科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现我科已建成包括临床麻醉(手术室)、麻醉恢复室、麻醉科ICU、疼痛门诊、麻醉医学系、麻醉学研究所、麻醉学实验室等为内涵的麻醉科,在职人员总数达86人,连同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总人数已达800余人。<?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本刊: 经过去年的SRAS事件,徐州医学院麻醉科在组织结构和科室管理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改善和调整,以面对可能再次发生的SRAS? 曾教授:我院麻醉科、ICU是在1989年建立的,院急救中心在教育和科研方面归属麻醉学科,急救医学硕士点由麻醉学科领导。在去年SARS流行期间,我院麻醉科的成员参与了江苏省及徐州市的SARS救治专家工作组,在形成防治SARS的预案、会诊、抢救方案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江苏省、徐州市没有出现SARS暴发流行、没有出现死亡病人做出了贡献。面对可能再次发生的SARS,我们已就抢救中的有关技术问题及治疗问题制定了建议方案,随时积极准备应对。 本刊: 您是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的所长,作为我国惟一的麻醉学科研究所的负责人,您如何将工作“立足徐医,面向全国”,在组建和管理研究所的工作中,遇到过很棘手的问题吗?您具体去怎么解决? 曾教授: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的建设起步于70年代末,同时代的同仁都知道,当时情景可谓条件差、底子薄,经过近20多年千辛万苦的努力,1997年批准建设“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2001年被定为江苏省135工程学科,2003年成立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学科1993、1997年两次获得“省优秀学科梯队”称号。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经过了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才能有今天,我认为这20多年的精神主要是八个字即“锲而不舍、艰苦奋斗”。 在工作中确实会遇到很棘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关键还是前面所谈到的思维、勤奋与毅力。此外,对待事业上的挫折与失败,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一个人应能很快调整自己,不要垂头丧气、失去信心,因为只有在平和的心态、稳定的情绪下,才能有清晰的思维和良好的摆脱困境的思路,才能把失败作为成功之母,成就一番事业。对于个人问题我坚持四个字:“恩怨有容”,指的是对待恩恩怨怨,要有个“容”字,我认为,很多事情不必过于计较与纠缠,不如一笑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