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研究成果4月23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神经科学杂志》上,并被选为亮点文章重点介绍。同时,历史悠久的美国《科学新闻》杂志也对此项科研成果进行了专门报道。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脑内终生都有神经干细胞,在脑内能够不断产生新的神经元,但是遗憾的是,受损伤的人脑并不能因此成功自我修复。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因为脑内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太少,因此,全世界众多科研人员大多聚焦于想方设法地扩增神经干细胞的数量。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利用脑中风的大鼠模型,发现极易受损伤的脑区是脑部纹状体,纹状体内90%以上的神经元都是投射神经元,它们“个头”中等,浑身上下长满了“刺”,而研究发现大鼠脑部自身的神经干细胞产生的新生神经元“个头”很小,身上几乎没有“刺”,不能满足修复纹状体的要求。 研究领衔者、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发育研究组组长杨振纲副教授指出:不论是胚胎时期还是成年后,脑部神经干细胞都只能产生一定种类的神经元。大脑内有近1000亿个神经元,其中分为近1万种不同类型,神经干细胞在胚胎发育时就已经分工明确,在成人脑内找不到一种能分化出所有类型神经元的“全能干细胞”。 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未来科学家将有望利用各种遗传学干预手段,去诱导人脑部神经干细胞分化出特定功能的神经元,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据悉,相关探索已经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发育研究组展开,并获得了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课题资助。 文章来自: 新华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