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个加速 1.加速麻醉队伍素质建设 根据对未来各级、各类医院人才需要的预测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加速麻醉队伍素质的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广度仍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加速硕士或博士的培养,限制大专层次教育;②强化继续医学教育:包括积极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试点岗前(ICU及疼痛诊疗)资格培训和认证;③增加麻醉科辅助人员:如麻醉护士、工程师等;④以知识、素质、能力综合教育为中心,形成多层次、多形式、麻醉学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21世纪学科发展的需要;⑤造就一流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加强和优化青年学科或学术的带头人的培养,没有一流的科学带头人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学科;⑥加强麻醉学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增强实验、科研能力,缩小与先进科学和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⑦加强麻醉与相关科学的合作和学术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增强麻醉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学术地位。 2.加速麻醉科研的步伐 麻醉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界于临床与基础、内科与外科的桥梁学科,因此,在提倡临床前瞻性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基础研究甚至纯理论性基础研究。综观整个医学的前沿性研究,不难发现我们不仅在麻醉学研究的几个主要领域,如围手术期对人体生理机能调控的研究、重要脏器如心、肺、脑功能障碍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全身性炎症应答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麻醉药物作用原理及围术期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疼痛信息传导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等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有些优势项目如心肺脑复苏、SIRS、MODS等领域的研究不仅被其它学科迎头赶上,且有被淹没之势。假如我们在这方面仍不能获得较快的发展,不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无发言权、而且在国内学术进程上很难获得较快推进。 3.加速对外开放的进程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对外开放,努力吸取别人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加强学科与学科、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活跃学术气氛、促进科学进步。面对新世纪,对外,我们一定要加速开放进程,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对内,我们一定要精诚团结、加强合作,抓准前沿课题、组织联合攻关,只有这样,才能使麻醉学样在我国医学科学重点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加强麻醉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谦虚:具体表现在①要善于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情、病史、饮食、睡眠、活动等情况;②善于向手术患者的主管医师及其上级医师了解手术的方式、难易程度、创伤大小、时间长短;③善于向同行或上级医师请教,尤其遇到特殊的病情、手术、合并的内科疾病、高龄、过度肥胖等情况时。 2.谨慎:具体表现在:①认真履行术前访视包括了解病情、病史、并存症、饮食、睡眠、活动等情况,认真阅历病例包括术前各项检查和治疗,认真做好查体包括视、触、叩、听;②认真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种器械、药物、液体、监护的设备和项目等,必要时还要作好理论上、学术的首席备;③对订醉技能性操作做到胆大心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④不耻下问,遇到麻醉操作困难、特殊情况或自己拿不定主意时应及时向周边人或上级医师请教,切忌盲目从事。 3.亲自询问病史和查体,切忌先入为主、听别人怎么说不怎么做。 4.醉技能操作和麻醉文书记录规范化、系统化。 5.撑握原则,切忌迁就。 6.注意麻醉因素,更要注意科外因素;这里的科外因素包括外科困素和手术患者并存疾病的认识和处理。一个好的麻醉科医师不应仅仅熟悉和掌握麻醉领域内的各种知识,也应了解甚至掌握各种干扰手术患者病理生理和麻醉安全的科外因素。在各种所谓麻醉意外中,其实单纯由麻醉造成的意外并不多现,绝大部分是由于外科因素或并存疾病诱生崦起,终因麻醉科医师对外科因素的发现、认识、处理的不及时或不当或经验不足,甚至无济有事导致意外的发生甚至是死亡。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教训也是很沉重的。因此,加强和培养麻醉科医师对麻醉学科外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是加强麻醉安全意识,提高麻醉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7.加强与手术科室、院外同仁的合作和交流;加强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努力做好外科的“内科医生”。<?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屠伟峰,男41岁,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全军临麻醉中心副主任,临床医学博士后、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导师。先后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学习和工作。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血液保护学会副主任委员、《实用医学杂志》编委,广东省、广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已发表论著和综述5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