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管理探讨

麻醉恢复室的建立与手术病人的安全

时间:2010-08-24 12:06:50  来源:  作者:

三、建立恢复室的重要意义
  麻醉药物的终止和手术结束并非意味着真正意义的“麻醉结束”,麻醉作用的消失和病人主要生理功能的恢复,即从麻醉中完全恢复仍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大部分病人可以平稳度过,但也有部分病人可能发生问题,甚至有致命的危险。尤其是高危病人、高龄病人、实施复杂和重大手术的病人,在麻醉手术后的恢复阶段发生各种意外情况的比例明显增加。恢复室的建立对预防麻醉后近期并发症和意外,保障手术病人的安全,特别是危重病人救治有重要意义。
  回顾我们医院麻醉恢复室建立前的几年,在术后麻醉恢复阶段发生意外或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病例,其发生时间大多在手术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即回病房途中、电梯上或刚抬到病床上,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术后1小时内。在这期间,如果通过加强监测和护理,及时发现并立即处理,多可转危为安。因此麻醉恢复室是保证术后病人安全恢复的重要场所。
  恢复室的建立还可缩短病人在手术室内停留时间,加快周转,提高手术台利用率,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所以麻醉恢复室是现代化、高效率医院的必然产物。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四、恢复室建筑设计和规模
  麻醉恢复室与手术室应处在同一平面,介于手术室和外科病房之间,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床位数:国内综合医院,全麻在50%以上,一般按24小时内每4例次手术设PACU床(有轮子,便于活动转运)位1张。
  恢复室设备配备要求基本同ICU:配备中心供氧,负压吸引,监护仪器(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呼吸及体温等),麻醉机和呼吸机等,以及常用药品和抢救物品。

五、日常管理和运行
  恢复室病人的常规监测和护理主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麻醉科护士负责,麻醉科护理人员应该是区别于手术室护士的单独护理单元,麻醉科护士应能精通监护仪器,心电除颤设备及呼吸机和麻醉机的使用,并熟练掌握气管插管等呼吸道管理的技术。如果麻醉科同时分管ICU,可以与ICU护士统一管理。麻醉科医师(一般应是主治医师)负责病人特殊情况的处理,并最后核准病人可以离开恢复室回普通病房的标准。需转入ICU的危重病人也应由麻醉科医师负责。
  PACU一般是日间开放,如果承担ICU功能,或应该转入ICU的病人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转出,应该为24小时运转。
  恢复室的任务和收入标准:全麻未醒的病人;各种阻滞麻醉后尚不稳定: 或术中发生严重意外及并发症的病人。转出(离室)标准:意识清醒,定向力恢复,能完成指令性动作;肌肉张力恢复正常,握拳有力,平卧时抬头大于5秒钟;呼吸道通畅,保护性吞咽、咳嗽反射恢复,能自行咳嗽,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不需要通气道,呼吸频率12~25次/分,面罩吸氧时脉搏氧饱和度不低于95%;循环稳定,血压及心率不超过(或低于)术前基础值的20%,心电图基本正常,无严重心律失常和ST-T改变。如果病人恢复平稳,无异常情况,符合离室标准,经过麻醉医师审核签字后方可转出,由麻醉科护士护送到普通病房。如果在观察中病情不稳定甚至恶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经过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讨论后转入ICU。

六、PACU中1000例分析
  1.术前病人原由的内科合并症
  冠心病83例,糖尿病45例,高血压110例,贫血37例,心律失常101例,肾功能不良5例,心功能≥3级78例。
  2.入恢复室时的情况

  带气管插管:835例(83.5%),停留时间>60分钟281例(28%)。
  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包括:舌后坠59例,烦躁71例,高血压56例,低氧血症34例,体温高5例,体温低4例,寒战19例,喉痉挛5例,肺水肿2例,再次插管2例,需要呼吸机治疗11例,转入ICU12例,外科处理7例。
  3.影响术后恢复的主要因素
  (1)麻醉本身的影响:包括麻醉药物(麻醉药、镇静药、肌松药)和麻醉技术操作,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各种穿刺、体外循环等。
  (2)手术因素:影响术后恢复的手术种类由大到小依次为: 心脏和开胸手术>上腹部手术>下腹部手术>四肢手术,脊柱手术(颈部>胸部>腰骶)。
  (3)其它:术中的意外事件和并发症,体液、电解质等内环境紊乱,体温的变化(发热或低体温)。

七、麻醉恢复期间的常见问题
  
1.呼吸系统并发症
  
(1)气道阻塞(主要是上呼吸道) 
产生的原因:舌后坠、喉痉孪、喉梗阻、血肿压迫、声带麻痹、分泌物及异物等。
  
舌后坠: 常见原因为全麻和/或神经阻滞后恢复不完全,气道本身和外部肌肉张力降低和不协调,下颌松弛。处理:
  
a.托病人下颌,使头尽量后仰过伸;
  b.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
  c.气管插管;
  d.以粗针(12~14G)环甲膜穿刺;
  e.气管切开。
  
喉痉挛: 常见原因为术前上呼吸道感染,气道应激性很高,咽喉部炎症、充血,分泌物增多刺激声门,小儿发生率更高。术后随着麻醉减浅,咽喉部应激性增高,吸痰、拔管、放置口咽通气道的刺激。长期大量抽烟的病人也容易发生。处理:解除或暂停各种刺激,立即面罩供氧,镇静或适度加深麻醉,重者应立即静注琥珀胆碱,同时尽快建立人工气道。
  
气道水肿(咽喉及气管周围组织): 以小儿多见,尤其是术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反复多次插管,气道局部或毗邻部位(头颈、口腔、下颌及口底)的检查或手术,长时间头低位手术,术中晶体液输入过多,过敏反应。病人表现为拔管瞬间出现呼吸困难,口唇面部紫绀。处理:面罩纯氧通气,静注地塞米松,雾化吸入0.25%肾上腺素0.5~1.0ml,抗过敏,严重者应紧急气管切开。
  
局部压迫:血肿,包扎。
  
声带麻痹:主要是由于喉返神经受累,手术损伤,常发生在甲状腺手术,胸科手术及气管手术,可以是一过性,也可以是永久性的。单侧声带麻痹较常见,主要危险是可引起误吸,随时间推移,对侧声带可以代偿。双侧声带麻痹是严重并发症,会导致上呼吸道阻塞。
  
(2)通气不足(频率低、深度不够)
  导致低分钟(肺泡)通气量。除气道通畅受限以外,主要有以下三种因素
: 呼吸肌的力量(周围性的); 中枢的调控(通气的驱动)和限制性通气障碍。
  
呼吸肌(膈肌和肋间肌)的力量:肌松药的残留,高位硬膜外阻滞(运动神经),肋间神经及膈神经均可导致呼吸肌力量不足,引起周围性呼吸抑制。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症、假性胆碱酯酶缺乏症、低温、酸碱及电解质紊乱,琥珀胆碱引起的II相阻滞也是呼吸肌力量不够的原因。如高位硬膜外阻滞(运动神经)多表现为呼吸力度不够,表浅。处理: 保证充分供氧,等待阻滞作用的降低至完全消失。
  
中枢的调控(通气的驱动):麻醉药物(包括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吸入麻醉药均可产生中枢性的呼吸抑制,尤其是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常表现为呼吸频率慢。
  全麻后的呼吸抑制多为综合性原因所致,可以某一方面为主。肌松药的影响较易识别,通过监测排除肌松药的残余作用,即可作出诊断。处理的基本原则是继续维持有效的机械通气,直到呼吸恢复,药物的拮抗或催醒应放在次要位置。
  阿片类药物的拮抗,纳络酮属于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药,静注
0.2~0.4mg/次,2~3分钟显效,作用持续时间约为45分钟,肌肉注射10分钟显效,作用持续时间约为2~3小时。应注意单次静注后可很快使呼吸恢复,一旦作用消失,可再度陷入无意识和呼吸抑制。同时,由于痛觉的突然恢复,病人可产生躁动及交感神经兴奋现象,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室颤,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应高度警惕。
  安定类药物拮抗剂氟马泽尼,静注
0.2mg/次,可反复用药,5分钟用量可达1mg1~2分钟显效,6~10分钟达峰效应,其副作用相对小,但也可发生再次镇静。氨茶碱属于非特异性中枢兴奋剂,具有兴奋呼吸中枢,扩张支气管,增加心率的作用,更适合心率较慢情况下的催醒。
  所有吸入麻醉药均可抑制通气驱动(以中枢性为主),残余吸入麻醉药可以导致术后通气不足。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维持足够或适度的过度通气,排出麻醉药,尤其对以吸入麻醉为主或较长时间高浓度吸入者。安氟醚
>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与血/气分配系数有关。
  引起中枢性呼吸抑制的其他原因有颅内手术、脑外伤、术中严重意外导致脑缺血缺氧,脑血管意外。
  除以上所述的上呼吸道阻塞原因外,以支气管痉挛导致的下呼吸道通气障碍,常发生于原有支气管哮喘史、
COPD、近期有呼吸道感染者以及机械刺激或药物的诱发。处理: 充分供氧,解除刺激。药物处理除氨茶碱等解痉药物外,氯胺酮可能有效。
  
限制性通气障碍:手术切口疼痛,体位的限制,胸、腹带的束缚等限制,均使通气量下降。开胸手术尤其是肺手术或各种原因所致的气(血)胸(中心静脉穿刺,臂丛阻滞)可以使肺容量下降,影响通气功能。<?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循环系统并发症
  (1)高血压
  原因:全身麻醉后高血压发生率较高,主要原因:原有高血压病史,手术前未经规范系统的治疗,血压控制不理想,占恢复室高血压病人的1/2; 疼痛及其他不良刺激(气管插管、尿管、尿潴留等); 缺氧、CO2蓄积; 输液(血)过多; 颅内高压; 药物的影响(缩血管药、催醒药等)。
  高血压产生的后果:增加心脏负荷和耗氧,引起心肌缺血甚至急性心梗,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引发脑血管意外及增加术后出血的危险。
  处理原则: 去除诱因,标本兼治,动态观察,快慢结合。解除疼痛及其他不良刺激(气管插管、尿管、尿潴留等),保证充分供氧,维持良好通气,防止CO2蓄积;控制输液(血)量及速度,以防容量过负荷。控制高血压的药物包括麻醉药、镇痛药、血管扩张药(硝普钠、硝酸甘油)、钙通道阻滞剂、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其中硝普钠、硝酸甘油作用迅速短暂,效果确实,可靠性强,但易产生快速耐药和反射性心率加快。复合其他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或β阻滞剂)可取长补短,减少副作用。
  (2)低血压
  原因: 心脏泵功能不良使心排量下降,静脉回流减少,容量不足是导致麻醉后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容量不足包括绝对不足、相对不足及第三间隙的液体转移。外周血管扩张:静脉系(及毛细血管)扩张使回心血量减少,降低心排量,动脉系扩张致使外周阻力降低,直接引起血压下降。麻醉药物、神经阻滞、组织酸中毒、药物过敏等均可引起血管扩张,致使血管内容量相对不足及外周阻力下降。心肌收缩力降低及心律失常,除了麻醉药物的抑制外,术前已经存在心功能不全;围手术期的心肌缺血(梗塞)导致的心功不全是主要因素。严重心律失常如快速房颤,室上速、短阵室速均可严重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产生低血压。
  处理: 基本原则:正确判断与全面监测(CVPHct),并注意评估低血压的真实性。心脏前负荷应包括血容量+Hct,左心功能正常的病人,CVP可较好的估计心脏前负荷,当左心功能不全,就不能单靠CVP,必须置入肺动脉导管(Swean-Ganz导管),通过监测肺动脉压及嵌顿压(肺毛压)来间接估计左心功能情况。除补充容量外,还应根据造成低血压的原发因素采用强心,缩血管,纠正酸中毒,应用激素等综合措施。
  (3)心律失常
  原因分析: 术前已经存在,各种刺激所致交感神经兴奋,严重酸碱和电解质紊乱,缺氧及CO2蓄积,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心肌缺血及心功能不全,药物因素,颅内高压等。
  处理原则: 判断心律失常的危害性(性质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去除其诱因,是否需要立即处理,标本兼治,综合治疗。
  a.缓慢型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博),非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心律),不同水平和程度的传导阻滞等。产生原因和诱因:原发心脏病变(以缺血性心脏病最常见); 麻醉药物的抑制(麻醉仍较深); 高位脊神经阻滞,交感神经受到抑制; 严重缺氧; 低体温; 颅内高压;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羟丁酸钠,抗心律失常药、洋地黄类等)影响等。 
  处理:成人窦性心律在5055)次/分以上,血压维持正常,一般勿需处理。有较明确的原因和诱因,而病人情况又不太危急,应先考虑治疗原发病和去除诱因。如情况危急,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产生低血压,又加重心肌的缺血缺氧,应及时处理。胆碱能受体阻滞药: 阿托品0.2~0.5mg/次;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异丙基肾上腺素5~10μg/次。如果已经伴有低血压,可复合应用多巴胺(1mg/次)或/和麻黄素(10mg/次),上述药物都可重复应用。临时起搏: 心室率在4045)次/分以下,度(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血流动力不稳定。
  b. 快速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各种水平的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扑),室性心动过速,室颤。产生原因和诱因:手术前已经存在,麻醉苏醒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躁动,药物的作用,发热,低氧血症,CO2蓄积,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
  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去除诱因及药物治疗:安定镇静;负性心率药物: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强心剂,胆碱酯酶抑制剂。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心律平、胺碘酮、普鲁卡因酰胺等)。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时可采用电复律(同步、非同步)。<?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null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