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恢复室的重要意义 麻醉药物的终止和手术结束并非意味着真正意义的“麻醉结束”,麻醉作用的消失和病人主要生理功能的恢复,即从麻醉中完全恢复仍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大部分病人可以平稳度过,但也有部分病人可能发生问题,甚至有致命的危险。尤其是高危病人、高龄病人、实施复杂和重大手术的病人,在麻醉手术后的恢复阶段发生各种意外情况的比例明显增加。恢复室的建立对预防麻醉后近期并发症和意外,保障手术病人的安全,特别是危重病人救治有重要意义。 回顾我们医院麻醉恢复室建立前的几年,在术后麻醉恢复阶段发生意外或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病例,其发生时间大多在手术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即回病房途中、电梯上或刚抬到病床上,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术后1小时内。在这期间,如果通过加强监测和护理,及时发现并立即处理,多可转危为安。因此麻醉恢复室是保证术后病人安全恢复的重要场所。 恢复室的建立还可缩短病人在手术室内停留时间,加快周转,提高手术台利用率,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所以麻醉恢复室是现代化、高效率医院的必然产物。<?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四、恢复室建筑设计和规模 麻醉恢复室与手术室应处在同一平面,介于手术室和外科病房之间,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床位数:国内综合医院,全麻在50%以上,一般按24小时内每4例次手术设PACU床(有轮子,便于活动转运)位1张。 恢复室设备配备要求基本同ICU:配备中心供氧,负压吸引,监护仪器(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呼吸及体温等),麻醉机和呼吸机等,以及常用药品和抢救物品。 五、日常管理和运行 恢复室病人的常规监测和护理主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麻醉科护士负责,麻醉科护理人员应该是区别于手术室护士的单独护理单元,麻醉科护士应能精通监护仪器,心电除颤设备及呼吸机和麻醉机的使用,并熟练掌握气管插管等呼吸道管理的技术。如果麻醉科同时分管ICU,可以与ICU护士统一管理。麻醉科医师(一般应是主治医师)负责病人特殊情况的处理,并最后核准病人可以离开恢复室回普通病房的标准。需转入ICU的危重病人也应由麻醉科医师负责。 PACU一般是日间开放,如果承担ICU功能,或应该转入ICU的病人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转出,应该为24小时运转。 恢复室的任务和收入标准:全麻未醒的病人;各种阻滞麻醉后尚不稳定: 或术中发生严重意外及并发症的病人。转出(离室)标准:意识清醒,定向力恢复,能完成指令性动作;肌肉张力恢复正常,握拳有力,平卧时抬头大于5秒钟;呼吸道通畅,保护性吞咽、咳嗽反射恢复,能自行咳嗽,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不需要通气道,呼吸频率12~25次/分,面罩吸氧时脉搏氧饱和度不低于95%;循环稳定,血压及心率不超过(或低于)术前基础值的20%,心电图基本正常,无严重心律失常和ST-T改变。如果病人恢复平稳,无异常情况,符合离室标准,经过麻醉医师审核签字后方可转出,由麻醉科护士护送到普通病房。如果在观察中病情不稳定甚至恶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经过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讨论后转入ICU。 六、PACU中1000例分析 1.术前病人原由的内科合并症 冠心病83例,糖尿病45例,高血压110例,贫血37例,心律失常101例,肾功能不良5例,心功能≥3级78例。 2.入恢复室时的情况 带气管插管:835例(83.5%),停留时间>60分钟281例(28%)。 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包括:舌后坠59例,烦躁71例,高血压56例,低氧血症34例,体温高5例,体温低4例,寒战19例,喉痉挛5例,肺水肿2例,再次插管2例,需要呼吸机治疗11例,转入ICU12例,外科处理7例。 3.影响术后恢复的主要因素 (1)麻醉本身的影响:包括麻醉药物(麻醉药、镇静药、肌松药)和麻醉技术操作,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各种穿刺、体外循环等。 (2)手术因素:影响术后恢复的手术种类由大到小依次为: 心脏和开胸手术>上腹部手术>下腹部手术>四肢手术,脊柱手术(颈部>胸部>腰骶)。 (3)其它:术中的意外事件和并发症,体液、电解质等内环境紊乱,体温的变化(发热或低体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