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管理探讨

适时正确的治疗--专职ICU医师领导的多学科医疗小组模式

时间:2010-08-24 12:07:00  来源:  作者:

 

Right Care,Right Now:Intensivist-directed Multiprofessional Team Model<?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席修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Xiu-ming Xi

Beijing Fuxing Hospital,Affiliate of Capital Un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38

 

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临床学科。近20年来,我国危重病医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都已经配备了一个或多个ICU(intensive care unit),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投身到了危重病医学领域。2003年在抗击SARS的战役中,这支崭新的队伍冲锋陷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危重病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很不完善,对于ICU的科室建设、人员培训及临床管理等方面,目前还没有达成广泛共识,也缺乏统一的规范。相对于我国而言,国外的危重病医学已有30余年的发展。1970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危重病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1994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和危重病护理协会联合,推荐了专职ICU医师领导的多学科加强医疗模式(Intensivist-directed multiprofessional team model)。最近,众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这一管理模式可以为危重病人带来最佳的医疗服务。

本文介绍了专职ICU医师领导的多学科加强医疗模式,并联系我国危重病医学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专职ICU医师领导的多学科医疗小组的组成
  
专职ICU医师领导的医疗小组是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医疗小组的核心人员包括专职ICU医师(intensivist)、专职ICU护士(critical care nurse)、呼吸治疗师(respiratory therapist)、临床药师(clinical pharmacist)等。另外,家庭医生、理疗师、营养师、社会工作者、牧师、微生物检验师、医疗技术员、医疗情报员等也可以参与到医疗小组中去。
  1.专职ICU医师:专职ICU医师是经过严格的多学科培训,精通危重病人救治并善于组织管理工作的临床医师。以美国内科医生为例,他们必须完成麻醉科、内科、儿科、外科的轮转,然后再接受1~3年的危重病医学的专业训练,并通过资格考试,才能获取危重病医学专业证书。
  在医疗小组中,专职ICU医师起着关键作用。他们不仅要全面负责危重病人的诊疗工作,还要参与科室的日常管理,例如,决定哪些病人优先救治,制定ICU的床位分配及病人的出院计划;参与包括资料统计在内的科室质量监控;监督科室规章制度的实施;规划和管理财政预算;协调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关系,保证ICU工作的有序运转等。
  2.ICU专职护士:ICU负责危重病人的日常护理,24小时监测病情变化,收集、评估并及时反馈病情变化信息,协助专职ICU医师作出医疗决定。
  3.呼吸治疗师:呼吸治疗师主要负责危重病人的气道管理、呼吸机的使用和监测等。
  4. 临床药师:临床药师主要负责ICU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对危重病人的用药适应症、剂量、途径等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5.其他人员:如营养师负责满足病人的营养需求;理疗师负责促进病人功能恢复、预防或减少永久性生理残疾,减轻患者疼痛;牧师为病人提供伦理学支持等。



  二、专职ICU医师领导的多学科医疗小组的运作方式
  专职ICU医师是全日制的工作。每天(包括星期天)专职ICU医师要在病房值班8小时,一旦病人病情发生变化,专职ICU医师能够最短的时间(通常要求在5分钟之内)赶到病房,组织抢救。
  专职ICU医师每天要带领医疗小组的全体成员查房。查房的内容涉及到危重病人的治疗计划,病人的心理、社会,甚至经济问题。每个细节都详细的列出清单,并严格的去执行。由于医疗小组是一个多学科的团队,每位成员在查房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集思广益,最大程度的降低医疗差错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专职ICU医师要经常向患者家属介绍病人的病情进展及治疗方案,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帮助病人家属做出医疗选择,包括最终治疗等。同时,为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当病人出院后,专职ICU医师还要同家庭医生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了解病人的最新情况,并把治疗建议随时反馈给家庭医师。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2%的危重病人在进入ICU之前经过了严格的筛查,大约1/3不符合ICU入住标准的病人接受了加强医疗[1]。这不仅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费用,而且浪费了医疗资源。一些需要加强医疗的病人因没有床位不能入住ICU。专职ICU医师会根据清晰、明确、量化的ICU入住和转出标准,对病人严格进行筛查。当病人病情稳定,专职ICU医师会主动与转诊医师联系,把病人及时转出ICU。



  三、专职ICU医师领导的多学科医疗小组模式的优势
  由于专职ICU医师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认证,擅长危重病人的救治。医疗小组的其他成员也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之间可以充分沟通,密切合作,制定全面的治疗计划,最大程度的避免医疗差错,提高了医疗的安全性。此外,由于危重病人接受24小时的连续监测,医务人员可以通过仔细的临床评估,早期发现细微的临床变化,立即给予医疗干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所以,专职ICU医师领导的多学科医疗小组模式能为病人带来适时、正确的治疗。
  据统计,美国大约有6000个ICU,每天有55000个病人在ICU接受治疗[2],每年危重病人的医疗支出高达1800亿美元[3]。2002年,Pronovost[4]等发表了一篇荟萃分析,比较了没有配备和配备了专职ICU医师的两种不同的组织模式。结果显示,配备专职ICU医师的ICU可以明显降低病人的住院死亡率(RR 0.71, 95% CI 0.62~0.82)和ICU死亡率(RR 0.61,95% CI 0.50~0.75),并且可以减少总住院天数和ICU住院天数。另有研究报道[5],由于专职ICU医师领导的医疗小组的精心治疗,病人对专科医师的会诊需求从60%下降到40%,并发症的发病率从56%下降到44%,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了1天以上,从而节省了医疗费用。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四、我国危重病医学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危重病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直至70年代中期,我国的一些大型医院才相继建立了不同规模的ICU。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ICU水平也参差不齐。1989年我国卫生部在医院分级管理评审标准中明确将ICU列为评审内容,各地医院纷纷组建自己的ICU病房。然而重硬件投资、轻软件配套的问题明显暴露,一些医院购置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却忽视了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造成了高技术装备和低素质专业人员的尖锐矛盾。我国绝大多数ICU医师来自各个临床科室或应届毕业生,由于没有规范的培训体系和认证制度,专职ICU医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我国ICU的人员配置单一,主要包括医生和护士,繁重的工作压力极大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动力,医护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不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而且,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各种意外事故发生率的提高,危重病人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专职ICU医师严重匮乏、危重病医学整体水平不高的矛盾日益加重。这对我国危重病医学的发展是压力、是挑战,更是机遇。

 

五、我国危重病医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1.完善专职ICU医师的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专职ICU医师的专业素质是危重病医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尚缺乏健全的继续教育体制,没有正规的危重病医学培训课程,阻碍了危重病医学进一步的发展。适宜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是危重病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根本[6],因此,尽快编写出一批切合我国实际的、适应不同层次的危重病医学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势在必行。同时,选择一批基本符合国际标准的ICU进行重点建设,作为国家级定点培训基地,选派不同地区的危重病医学医师进修学习,也是可行之举。此外,还应致力于国际间人才培训交流,使更多的危重病医学医生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学术差距。
  2.规范专科医师准入制度,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机制。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专科医师准入管理制度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但与之衔接的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尚未建立,不具备专科医师资格的医务人员上岗行医,不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去年,卫生部、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立项资助“中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迈出了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和国际接轨的重要一步。我们相信,规范的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建立,必将推动我国危重病医学专业医师队伍的建设。
  3.改革我国传统的ICU人员配置方式,加强多专业、多学科的医疗合作。在危重病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危重病医学的工作者需要快速的获取信息,不断的更新知识,敏锐的思考问题,正确的评估病人,危重病人的救治不是“单枪匹马”的工作,它需要强烈的团队意识,需要多专业、多学科的紧密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内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
  总之,在审视我国危重病医学发展问题的同时,更应当看到我国危重病医学发展的希望和机遇。虽然国情和医疗体制不同,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多层次、分步骤、灵活多样的形式,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危重病医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Socite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Resource Guide for the Intensivist-directed ICU.2001:24.
2. Schmita R,Lantin M,White A.Futur Work-force Needs in 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Cam-Brige,Mass:Abt Asociates,1999.
3. Halpern NA,Bettes L,Greenstein R.Federal and nati-Onwide intensive care unites and healthcare costs:1986~1992.Crit Care Med,1994,22:2001-2007.
4.Peter J.Pronovost,Derek C.Angus,Todd.Dorman et al.Physician Staffing Patterns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JAMA,2002,288(7):2151?2162.
5. Ghorra S,Reinert S,Cioffi W,Bucako G,Simms HH.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onversion from open to closed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Ann Surgery,1999,229(2):163?171.
6. 刘正生,郑峰。开展危重病医学教育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1):56-57.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