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员培训 ICU应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抢救成功率,这才是取得其他专科信任的根本所在。应当鼓励和培养年轻医生对危重病医学的热爱和专注,关心他们的成长,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风险保护。目前我国尚没有规范化的危重病医生培养体制,ICU的医生来源于其他专科调入以及毕业生分配,尤其以后者居多。这种体制有利于迅速扩大ICU规模,建立相对稳定的医生队伍,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ICU医生定科过早,轮转科室过少、时间过短,造成知识面过于狭窄,对专科疾病认知不深,缺乏规范的专科技能培训,使得与专科医生的交流容易出现歧异。而国外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医学生毕业后必须进入各相关专科如内科、外科、儿科进行规范化培训数年,掌握相关技能并完成相应考核后再接受危重病医学培训并完成考核,方能取得合格的危重病住院医师资格。当前,我国急需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危重病专业医生培养指导意见和具体方案,借鉴国际上先进的ICU管理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及管理方面的交流,这应是缩小国内外差距的最佳方法。作者认为,目前情况下,危重病医学专科医生可以从完成五年住院医师培训的优秀内外科医生中选拔,在他们进入ICU工作后再进行危重病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一种恰当的选择,当然这需要医院行政管理层的大力支持才能进行。ICU医生在临床工作的同时,应时刻关注危重病医学的最新理论和技能,特别是注意汲取现代循证医学的成果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加以应用,少走或不走弯路,最大程度地提高抢救水平。另外,由于ICU的工作性质,ICU专职护士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超过普通病房。应保证足够数量的护士,一般护士和床位之比为3:1。护士应当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常进行知识更新,熟悉和掌握ICU内所有仪器设备的应用,将有用的信息迅速地传达给ICU医生,紧急情况下应能对病人做简易处置,同时告知医生,切忌消极等待,延误抢救的宝贵时机。<?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三、硬件配置 由于承担经常性的应急抢救任务,ICU的床单位面积一般在15-20m2之间,病区应以单间监护病房为主,最多可以2~3张床一个房间,有利于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降低病人应激程度。每床必须采用ICU专用病床,配备多功能床旁监护设备,支持中心监护系统,并具备扩展、升级功能,能够开展多种无创及有创监测技术。病区有足够数量的通气机,尽可能达到或超过每床一台,保证每床拥有一个手动复苏呼吸气囊和面罩。每床拥有微量注射泵、静脉输液泵、营养喂食泵若干。病区拥有心电图机、除颤仪、电子控温设备、心肺复苏机、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仪、纤维支气管镜。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配备多种床边快速检验设备(Point-Of-Care Testing, POCT),包括血气分析在内的简易生化仪、乳酸分析仪、心衰诊断仪等等,以及床边简易超声诊断仪等。 总之,虽然各地经济和医学发展水平迥异,ICU的规模、专业技能、学术水平也不尽相同,但随着国家对危重病医学事业的日益重视,专科医生准入制度的引入,必将使我国的危重病医学事业逐步走出探索阶段,进入一个规范、快速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Pronovost PJ, Angus DC, et al. Physician staffing patterns and clinical out com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2002; 288(17): 215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