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管理探讨

麻醉医师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

时间:2010-08-24 12:07:14  来源:  作者: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Occupational Hazards of Anesthetist and Its Protection

 

1于军  2王云

1西安市第四医院麻醉科,西安 710004

2陕西省友谊医院麻醉科,西安 710068

1Jun YuMD2Yun Wang,<?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MD

1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Xian Fourth HospitalXian 710004China

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Shanxi Friendship HospitalXian 71006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occupational hazardous factors in clinical anesthesiaincluding physical riskschemical risksbiological risks and psychological risks.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AnesthesiaOccupational hazardOccupational protection

 

  医务人员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中,从而身心健康受到威胁,但其严重性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减少麻醉医师的职业危害,加强职业防护,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现从物理、化学、生物及心理等方面,对麻醉医师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进行探讨。

 

  一、物理性危害及其防护

  1.危害因素

  1)锐器伤

  锐器伤是麻醉医师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麻醉医师要配药、掰安瓿、做各种穿刺,直接暴露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面前的机会较多。因此,一旦发生刺伤,极易感染血源性疾病。有文献报道[2],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可经针刺伤传播20多种疾病。

  2)电损伤

  麻醉医师需要常常与电接触,如各种监护仪器、麻醉机、呼吸机、除颤器、电动吸引器等。由于操作不规范,或仪器设备老化等原因,麻醉医师可被电击伤或灼伤。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3)辐射

  许多医用仪器可以产生各种辐射,会给麻醉医师造成危害,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放射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等,也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致畸[2]。麻醉医师工作在没有完善防辐射设施的手术室,其受害的程度甚至超过专业的放射科医师,尤其是在介入治疗室、C型臂操作下的手术等环境中。外科手术使用激光时,若防护不当,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3]。紫外线消毒产生的臭氧,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和呼吸抑制,亦可损害眼睛角膜,造成皮肤红斑等不良反应。

  4)噪声

  手术室工作状态平均噪声约为6065分贝,但是很多时候超过9095分贝,包括监护仪器、电锯、气钻、金属门窗的开关、器械车轮的摩擦及电动吸引器等声音。手术室的噪声影响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功能,可降低麻醉医师的工作活力,削弱其警觉性。

  2.防护对策

  (1)尽量减少和避免锐器损伤[4]

  麻醉医师从事损伤性操作时必须集中注意力,注射器用后小心地将针头套回针帽,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5]。及时将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锋利废弃物放入特制的防刺容器内。使用中容器要加盖,避免锐器与其他器械混染,防止清理器械时损伤自己。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注意用电安全,严格遵守用电原则[1]

  仪器设备要定人、定期检查,使用仪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带电操作,各种导线全部连接后方可开机工作。

  (3)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铅围裙等防护用品。孕期麻醉医师应避免接触X线。在情况允许下,麻醉医师可暂时回避,尽量减少放射线辐射暴露时间和机会。在人员安排上,应特别注意合理、适当,定期调换工作环境,避免少数人在短时期内接触较大的射线,产生蓄积效应。激光手术时,配戴激光防护镜以防激光的损害。应用紫外线消毒时,严禁医务人员进入消毒区域,要防止紫外线对人体直接照射。尽量废除紫外线消毒。

  (4)要充分认识到噪声的危害性

  及时淘汰陈旧仪器,引进噪声小的仪器,并定人定期检查、保养。吸引器在必需时才使用,不用时关掉;麻醉监测信号声音的大小适当。配备中心吸引、中心供氧、自动感应开启门等装置,降低噪声的分贝数。

 

  二、化学性危害及其防护

  1.危害因素

  1)吸入性麻醉药

  手术期间,麻醉废气可通过多种环节(如麻醉机呼吸回路漏气,手术结束后病人清醒拔管时) 弥散到手术间的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麻醉医师长期工作在残余吸入性麻醉药的环境中,可导致麻醉废气在体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出现的头晕、头疼等不适症状,亦可能产生氟化物中毒和遗传学影响(包括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甚至会引起流产或不良的生育结局[67]。例如,氧化亚氮能氧化维生素B12使蛋氨酸合成酶失活,从而导致DNA 合成降低并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恩氟烷长期吸入也可能造成肝脏、肾脏损害。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消毒剂

  手术室常用的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碘伏等化学消毒剂,多具有挥发性,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都有损害,如表现为急性眼结膜、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皮肤损害等[8]

  2、防护对策

  应对麻醉科、手术室的空气进行定期监测。有条件的医院,应装备层流空气净化系统,可降低各种吸入性麻醉药和化学消毒剂的残余量,减少对机体的危害[1]。无层流设备者,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加强室内空气流通,以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污染。应选用精密紧闭式麻醉机,并使用麻醉废气的排放设备,如换气扇、空调等,将泄漏气体尽可能排放至室外。麻醉废气排除系统是目前最有效的排污设备[9],可使手术室麻醉废气的污染减少率达到90%以上。女麻醉医师妊娠期间尽量减少接触吸入麻醉药。适当扩大全凭静脉麻醉的使用范围。

  提倡物理消毒灭菌法,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尽量选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取出薰箱物品时,尽量一次取完,并用无菌巾轻覆表面,并放置通风处一定时间,方可拿进手术间。

 

  三、生物性危害及其防护

  1.危害因素

  麻醉医师每天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来自患者的多种病原微生物。这些传染源经污染的医疗器械损伤麻醉医师的皮肤、黏膜。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10]。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而且感染率随工作年龄增大而增加。听诊器可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使用次数愈多,污染愈严重[8]

  2.防护对策

  医疗废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或处理,并标记明显。麻醉医师在接触患者进行医疗活动前后应正确洗手或是进行消毒,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事先知悉患者的感染状况。要求手术患者术前作好肝功能及相关检查,手术患者的感染情况应在手术单上注明,并固定在传染手术间。研究表明,对已知有感染性的血液、体液,必要的屏障作用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如戴双层手套、穿隔离衣、围裙、戴防护镜;气管插管时用安全套作为咽喉镜片和镜柄的保护套,或使用一次性喉镜,全麻诱导、吸痰、拔管时要防止患者呛咳分泌物飞溅污染麻醉医师颜面[11];每次操作完毕或每次脱下手套时彻底洗手;穿防护橡胶鞋(鞋前端包裹封闭,后跟开放);术中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用后焚烧;对有回收价值的器械物品用后进行双消毒。

  上岗前体检和免费接种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的措施,有效率为96%~99%,同时对丁肝也有作用[12]。发生锐器伤害时,对穿破皮肤的暴露,压住伤口,使血液流出,避免反复挤压动作致伤口局部血液回流。用肥皂水冲洗,流水冲洗伤口5min,然后用2%碘酒和75%酒精消毒。若确定被感染患者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应立即采用相关治疗措施,并随访观察,注射疫苗,做到早期预防。如:若被乙肝患者血液污染的器械刺伤后,肌肉注射丙种蛋白500U,联合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定期进行肝炎血清检查6个月到1年。被HIV阳性污染者,应采取紧急果断的措施。预防时可立即在12h内联合使用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并依据暴露的危险性推荐使用英地那韦和奈非那韦,推荐的预防治疗用药,应在专家指导下使用[1314]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3. 李小红. 手术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 安徽医药,20059(4)305306.

4. 肖秀芹. 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因素及防护[J]. 职业与健康,200420(12)53.

5. 李宝珍,葛文莉,高振邦. 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 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22(5)477479.

6. Boivin JF. Risk of spontaneous abortion in women occupationally exposed to anaesthetics gasesa metaanalysis[J]. Occup Environ Med199754(8)541548.

7. Sessler DIBadgwell JM. Exposure of postoperative nurses to exhaled anesthetic gases[J]. Anesth Analg199887(5)10831088.

8. 姜红,胡兰,王晓波.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其防护[J]. 中国医院管理,200626(7)5356.

9. 杨文卿,黄丽芳,林定. 吸入全麻的废气污染与控制措施[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6)125126.

10. 高明广,续锦. 血源性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探讨[J]. 中国厂矿医学,200417(6)522523.

11. 王家松,方秀春,吴志福. 艾滋病患者的急诊麻醉和预防感染的应对措施[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4)306.

12. 张兵,刘坤,吕超英,等.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J]. 中国医院,200610(5)13 15.

13. 邓硕曾. 麻醉医师HBVHCVHIV职业性接触危险的预防[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2)68.

14. 胡国龄.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2)8185.

15. 黄映善,石珊,苏高盛. 麻醉科医师精神健康的调查研究[J]. 广西医学,200628(4)515517.

16. Katz JD.Do anesthesiologists die at a younger age than other physicians? Ageadjusted death rates[J].Anesth Analg200498(3)11111113.

17. 贺晓琪,方鹏骞,张佳慧. 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情况及管理对策[J]. 中国医院管理,200525(3)4649

18. 程雯,唐敏霞.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能力调查[J].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7)511512.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