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ICU是20张床的综合ICU,呼吸衰竭患者约占ICU收入患者的80%。在15年前因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长,脱机成功率低。COPD上机往往需2-3W,术后患者带机时间长,再插管率高,明显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当时因医生水平不同,对机械通气患者白天下调辅助通气参数,晚上则又改为控制通气,如此反复,延长带机时间。13余年前开始研究机械通气模式,了解不同通气模式的原理,研究脱机参数(P0.1,RVR等),研究不同模式脱机的比较,不同模式脱机时的参数以及自主呼吸试验。对机械通气与脱机的诸多环节进行研究,明显提高脱机成功率,降低了再插管率。 此后开始对ARDS开展动物试验,研究RM时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及RM潜在心肺并发症,对ARDS患者采用RM治疗成功率提高。采用APRV及/或CPAP模式改善了氧合,MODS发生率降低。在国内率先开展RM安全性实验及临床研究,该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学科的发展使收治病人病种增多,近年来老年患者收治ICU达90%,心血管患病率明显升高,在脱机过程中常发生心功能不全影响脱机过程。2000年以来除了加强机械通气患者监护的同时,还开展了机械通气条件下心肺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开展S-G导管的基础上又引进了PICCO,NICO,加强对脱机失败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护,同时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PE)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该病脱机要比COPD更困难,且病死率较高。有创机械通气治疗ACPE如何?参数如何设定?有创还是无创?如何应用机械通气及IABP等一系列问题。经过两年多的临床科研,在血流动力学指导下找出治疗ACPE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能较好评估预后,提高治疗成功率,由此发表多篇文章。 然而,机械通气脱机并非如此简单。尽管我们已经对诸多环节进行研究,对何时中断机械通气有了清楚了解;但对拔管后不能咳痰者再插管率仍较高。近两年多来我们开展了对拔管参数的研究,明显提高了对拔管后咳痰能力的预测,降低了再插管率。 临床科研造就了我科一批掌握机械通气应用与脱机工作的骨干力量,科内很多医生获得多项有关机械通气方面科研成果,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对机械通气上机直至脱机成功与否的预测能力提高。COPD带机时间缩短至1W以内。ARDS,ACPE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明显的降低脱机失败率,明显提高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水平。对机械通气下的心肺呼吸监护与各种治疗,尤其对疑难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时通过纤支镜治疗及胸部CT可较早识别疾病的原因及发展变化,及时评估病情,使医患双方更好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大大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对多种原因造成的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在某些疾病疗效是有限的。一些重症心肺疾病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ARDS及SEPSIS的病死率仍很高,长期带机仍有较高的VAP发生率,MODS发生率较高。一些国内外学者除了继续关注机械通气治疗外,把目光投向CRRT及体外气体交换(ECMO)等,提高对脏器衰竭的抢救成功率,这对我们从事ICU的医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以病人为中心,与国内同道团结一致,淡薄名利,加强科学性,才能在崎岖小路上不断努力,勇于攀登,才能冲到科学的顶峰,为人类的危重病救治工作贡献出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