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 论<?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阿片类镇痛药与挥发性吸入麻醉药的相互作用一般是非线性的关系并有明确的封顶效应,非常小量的阿片类镇痛药能显著地降低异氟醚MAC,但不能使吸入麻醉药的MAC减少到零。雷米芬太尼出现封顶效应的血药浓度是6ng•ml-1[1],故TCI组雷米芬太尼初始浓度设为6ng•ml-1,术中根据病人反应适当调整。持续输注剂量的选择根据Sneyd JR.等报道雷米芬太尼以2ug•kg-1诱导,0.4ug•kg-1•min-1维持效果优于以1ug•kg-1诱导,0.2ug•kg-1•min-1维持[2],但在预试验中观察到国人以后者为宜,故本试验选用后者作为初始速率,根据条件调整,本研究结果也表明持续微量泵输注组维持0.16-0.2ug•kg-1•min-1的给药速度即可保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挥发性麻醉药与麻醉性镇痛药合用时,常采用的亚MAC(Sub MAC)剂量为0.65MAC,故本试验以0.75%异氟醚(≈0.65MAC)复合雷米芬太尼维持麻醉,并保持吸入麻醉药浓度不变而调节雷米芬太尼输注速率,因为手术刺激强度经常改变,而维持意识消失药物的血药浓度很少需要改变,这样有利于病人更早苏醒。临床结果证实以上的药物配伍和剂量是适宜的,可满意完成麻醉诱导,麻醉中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和术后迅速恢复。
静脉麻醉靶控输注系统(TCI)是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药物浓度控制麻醉深度的给药方法。TCI方式以血浆或效应室的目标浓度为调节指标,而不是以给药速率为调控指标,使麻醉深度的调节更加方便和准确,对异丙酚及咪唑安定的药效学研究均表明以TCI方式控制麻醉深度效果优于手控持续微量泵输注方式[3]。雷米芬太尼是近年阿片类药药理学上的新发展,为强效、超短效阿片受体激动剂,它的Keo(药物从效应室转运至中央室的速率常数)较大,为1.14, t1/2ke0(血浆与效应室间平衡半衰期)为0.76,即其血浆与效应室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的速度快,药物起效快;它具有独特的代谢机制--N-酰基端存在酯键,可被组织和血液中的非特异性脂酶在肝外持续水解[4],其消除主要是因为药物的快速清除而不是再分布,几乎不受持续输入时间的影响,故其持续输注后半衰期(输注停止后,中央室浓度下降达1/2所需时间)不随输注时间延长而延长, 从而适于长时间持续输注。无论持续输注多长时间,输注停止后雷米芬太尼血浆浓度减少一半的时间仅需3-5分钟[5],即使以最大有效速率(maximally benificial rate,如ED99速率)输注,停药后仍无恢复延迟之虞[6],故无需手术结束前逐渐减量或提前停药。 本研究观察到应用雷米芬太尼时,TCI和持续微量泵输注两种方法均能较好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 两组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单位时间用药量、麻醉恢复情况及不同时点皮质醇、血糖、胰岛素值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给药方式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为TCI的优越之处在于可以根据药物从机体排出的速率与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速率计算出每个时间段各房室的药物与所需补充的药量,再对中央室进行补充,从而维持血药浓度。而雷米芬太尼的排出速率和转运速率很快且不受手术时间影响,即达到平衡后药物从靶器官和血浆衰减的速度恒定,故单位时间内需补充的药量恒定。本实验观察到以TCI方式输注雷米芬太尼时,给药20分钟后泵速即趋于恒定,3小时后仍保持不变,提示对于雷米芬太尼而言,恒速给药能与应用TCI技术一样维持较为恒定的血药浓度。 结 论 雷米芬太尼与0.75%异氟醚复合全麻时,以6ng•ml-1血药浓度行TCI和以1ug•kg-1诱导,0.2ug•min-1•kg-1恒速输注两种方法均能满意完成麻醉诱导,麻醉中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术后恢复迅速,且用药量无明显差别。提示对于雷米芬太尼而言,恒速给药与应用TCI技术给药无明显差别,因此用否TCI技术意义不大。 参考文献 1. 吴新民.静脉麻醉的一些进展.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586-587 2. Sneyd JR, Camu F ,et,al. Remifentanil and fentanyl during anaesthesia for major abdominal and gynaecological surgery. An open, comparative study of safety and efficacy. Eur J Anaesthesiol 2001,18:605-14 3. 王若松.靶控输注静脉麻醉.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587-590 4. Servin F. Remifentanil: when and how to use it. Eur J Anaesthesiol, Suppl 1997,15:41-48 5. Egan TD. Remifentanil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A preliminary appraisal.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1995,29:80-82 6. Sears JW. Recent advance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clinical use of i.v.opioids during the periopevative period.Br J Anaesth,1998,81:38-40. 陆冠宇,1974年生。1997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一直在朝阳医院工作。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岳云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