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肾血流的自身调节机制<?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机体对肾脏血流有自身调节作用,即平均动脉在160mmHg(1mm Hg=0.133kPa)范围内时,肾血管阻力不随血压变化而变化,从而保证了肾血流量相对恒定。低血压时肾血流可减少50%。但是,肾血流的变化随区域不同而呈现明显差异。肾脏皮质血流高于髓质,外层髓质处于相对低氧状态,氧分压仅为1020mmHg,皮质氧分压则为50mmHg。长时间的休克可以导致自身调节机制受损,外层髓质缺氧进一步加重,肾脏对各种损伤因素的代偿能力降低。 三、维持肾脏功能的途径 一般来讲,尿量、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GFR)是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因此,在受到急性打击时,机体可以通过各种代偿机制,维持或增加尿量、肾血流量以及GFR,从而改善肾脏功能。但是,动物实验表明,尿量增加并不意味着肾功能的改善。另一方面,在低血容量状态下,机体缺乏改变肾脏血流量的有效机制。因此,维持或增加GFR可能是现阶段改善肾脏功能最为有效的方法。我们知道,多巴胺-1(D1)受体扩张入球小动脉,D2受体扩张出球小动脉。应用D1受体激动剂可以扩张肾小球入球小动脉,而不影响出球小动脉,从理论上来讲,应该能够改善GFR,从而改善肾功能。 四、袢利尿药 1. 肾脏保护的理论依据:尽管尿量的增加并不等同于肾脏功能的改善,但是,仍有很多临床医生认为,袢利尿药可以降低肾小管的氧耗,同时清除小管内碎屑的阻塞,从而保护肾脏功能。动物实验发现,速尿可以通过抑制溶质重吸收,降低氧需,从而改善髓质氧合和缺氧性肾损害。应用速尿和盐水可能对造影剂介导的ARF有保护性作用。而在健康志愿者,速尿可以改善肾脏局部的氧合,纠正由肾毒性药物引起的髓质低氧。 2. 相关临床研究:尽管基础研究显示袢利尿药对肾脏具有保护性作用,但临床研究并未证实这一结果。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发现,在肾功能恢复、需要透析比率和病死率方面,速尿同安慰剂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Solomon等人比较了盐水、甘露醇和速尿对ARF的影响,发现速尿组肌酐增加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组。Mehta等人对4所医学中心ICU的552例ARF病人进行研究,其中有59%的病人使用了利尿药。分析表明,使用利尿药将增大病人死亡或肾功能无法恢复的风险(OR 1.77,95% CI 1.14-2.76),而且,对利尿药治疗无反应者临床预后不佳。上述结果究竟是利尿药的直接毒性反应所致,抑或是其他因素(与肾功能相关或无关)的间接影响,尚有待阐明。 3. 结论:利尿药可能不影响尿量,且在血容量正常或减少时也不增加肾血流量。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袢利尿药能够保护肾脏功能或改善临床预后。袢利尿药甚至可能对预后产生不良影 五、肾脏剂量多巴胺(小剂量多巴胺) 1. 肾脏保护的理论依据:多巴胺能够抑制肾小管Na+-K+-ATP酶,扩张肾血管,从而增加肾血流量和GFR,达到利钠和利尿作用。小剂量多巴胺通过兴奋D1和D2受体扩张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另外,多巴胺作用于髓袢升支和远曲小管的D1受体,以一种类似袢利尿药的方式刺激CL-泵,增加尿量。 2. 相关临床研究:由Bellomo主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的多中心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将23个ICU的328例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ARF的病人,随机分为多巴胺组(2ug/kg/min)或安慰剂组。分析两组病人的肌酐峰浓度,肌酐增加水平,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的病人数量,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或病死率均没有显著差异。而Kellum等人对1966~2000年间58项ARF相关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表明,肾脏剂量多巴胺不改善ARF病死率,不能预防ARF发生,也不能降低需要透析治疗的比例。对于应用造影剂的糖尿病病人,多巴胺甚至可能成为肾毒性药物。 3. 结论:小剂量多巴胺一直是作为肾脏保护的药物,似乎也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支持。然而临床研究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小剂量多巴胺并不能改善或保护肾功能,因此不建议在重症ARF病人中广泛使用小剂量多巴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