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术中监测SBP、DBP、HR、SpO2、RR,记录三组丙泊酚总用量,记录清醒时间(即停药到患者意识恢复,回答切题,定向准确,能认知周围人的时间)、离院时间(指自清醒到离院的时间,离院标准指患者血压、心率、呼吸正常,无头痛,无恶心、呕吐,能独立正常行走)。观察宫缩疼痛情况。 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二、结果 三组年龄、体重、身高、孕期、手术时间、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三组镇痛效果C组最好,A组最差,C组与A组、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宫缩痛C组最轻,A组最重,C组与A组、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pO2<90%例数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丙泊酚用量A组175.6±25.6mg,C组80.0±16.5mg,B组100.2±12.6mg,C组与A组、B组与A组、C组与B组丙泊酚用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清醒时间、离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4)。 三、讨论 丙泊酚是新型短效静脉麻醉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完全,但丙泊酚无镇痛作用,对人流手术操作刺激引起的疼痛达不到满意效果,单独应用,剂量偏大,同时增加了呼吸抑制的发生率[2]。丙泊酚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大而表现明显。丙泊酚作用时间短,清醒后血药浓度很快下降,常难达到有效镇痛作用,术后宫缩疼痛明显。
芬太尼是阿片类镇痛药,通过激活u受体来发挥镇痛、镇静作用。Schuttler Ihmsen[3]等在1993年首次提出了丙泊酚和阿片类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他们根据混合作用的群体药代模型分析,芬太尼可以增加丙泊酚的中央室容积和减少清除率。这种作用在先静注芬太尼后使丙泊酚首次单次给药的初始血药浓度升高。同时,丙泊酚也可使芬太尼的血药浓度升高。二者相互作用,使他们的时效相关半衰期被延长,术后宫缩疼痛减轻。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应用在麻醉诱导时均呈现协同效应,E C50%(使50%的病人对切皮刺激无体动的有效浓度)明显降低,可减少丙泊酚的诱导用量,两者的协同作用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加强(意识消失<抑制切皮体动反应<抑制术中手术刺激引起的体动反应 [4]。
氯胺酮是目前唯一具有镇痛镇静作用的静脉麻醉药。氯胺酮镇痛效应的机制主要是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对伤害信息的传入,镇静麻醉作用主要是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以及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5],产生精神副作用的机制是兴奋丘脑和边缘系统所致。但是,大剂量使用氯胺酮可引起精神症状、兴奋交感神经和术后苏醒延迟[6],这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不明显,几乎无精神症状副作用。静注亚麻醉剂量0.2mg kg-1时血药浓度达0.1ug/ml痛阈升高[7];静注0.35mg kg-1以上,患者的精神副作用发生率明显增高[8],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本研究氯胺酮0.2mg kg-1既加强了术中镇痛效果,减轻了术后宫缩疼痛,又无精神副作用,大大减少了丙泊酚的用量,减轻了丙泊酚对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小剂量氯胺酮对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可抵消丙泊酚、芬太尼的心血管抑制作用,使术中心率、血压更平稳。另外,三者相互协同作用,以及氯胺酮激动k受体引起镇痛效应[5],减少麻醉药物丙泊酚的用量,延长了作用时间,术后镇痛效应时间长,宫缩痛减轻。然而,静注诱导时给药宜缓,术前应备好人工呼吸器械,术中加强呼吸监测管理,以求麻醉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