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临床麻醉 > 基础与临床研究

蛛网膜下阻滞在腰椎间盘摘除术中的应用

时间:2010-08-24 11:37:55  来源:  作者:

 

我们选蛛网膜下阻滞用于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将其与硬膜外阻滞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择期行椎间盘L4/5和/或L5/S1摘除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蛛网膜下组(n=30,A组)和硬膜外组(n=30,B组)。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椎间盘突出部位及手术时间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  蛛网膜下组(A组)选L2-3或L3-4穿刺,斜面朝侧,注入0.5%布比卡因2.5-2.8ml。硬膜外组(B组)选L1-2或L2-3椎间隙穿刺,头端置管,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注2%利多卡因5 ml,观察无全脊麻征后,再注入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液10 -12 ml。麻醉起效,平面固定后俯卧位手术,效果不佳者予氟芬合剂1/2份静脉注射。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病人麻醉前、平面稳定后、手术开始时MBP、HR、SpO2情况。对两组麻醉显效时间、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其中麻醉效果根据镇痛肌松情况分为优、良、差三级。

2  结果

2.1  两组MBP、HR、SpO2变化无明显差异,

2.2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见表2。A组麻醉显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A组镇痛质量优于B组(P<0.05)。

2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n=30)

 

显效时间(min)

     

A

5±1.0

28

2

0

B

12±3.4

22

6

2

注:与B组比较  P<0.01,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见表3。两组病人在吸氧下SpO2均98%以上,低血压A组2例6.7%,B组3例10%,发生率相似,A组窦缓2例,均在对症处理后趋向平稳。

3  讨论

常规的硬膜外阻滞用于腰椎间盘手术,麻醉平面阻滞不全的发生率较高,手术时肌松效果较差,在咬断骨质时会有镇痛不全的表现,牵拉神经根时刺激症状较为明显,术中往往需辅以神经安定镇痛药。如果术中损伤硬脊膜,可能会导致广泛阻滞,因该手术采用俯卧体位,不利于观察或异常情况发生的急救。

腰椎间盘手术硬膜外阻滞时病人是否会出现镇痛不全与下界感觉神经根阻滞有关,在麻醉达不到S3时坐骨神经阻滞不全,牵拉、机械刺激时,下肢酸胀痛。而蛛网膜下阻滞正是由于它完善的骶神经阻滞功能,被广泛运用于下肢和会阴部手术。蛛网膜下阻滞用于腰椎间盘摘除术,局麻药用量少,起效快,注药10分钟后药物与脊神经充分结合,麻醉平面稳定,效果较确切,患者血压和心率也较为平稳。而且蛛网膜下阻滞用于腰椎间盘摘除术,不仅使腰部脊柱及下肢肌肉完全松弛,还可以阻断脊柱小关节周围韧带的本体感受器的传导通路,避免因牵拉而致的反射性肌肉收缩,这使得虽是小切口,但是肌松镇痛效果好,椎间盘易摘除。若手术时间>2.5h,患者伤口开始疼痛,可由术者在术野向蛛网膜下隙注入0.5%布比卡因1ml维持麻醉。

综上所述,蛛网膜下阻滞用于腰椎间盘摘除术,肌松好,镇痛佳,无明显脊神经根刺激症状,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选择。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