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临床麻醉 > 基础与临床研究
术前自体血储备用于稀有血型、因宗教原因拒绝接受异体血和已经产生免疫抗体的病人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近年来,出于对输血安全的关注,为了避免或减少异体血的输入,在择期手术前对估计需输血的病人进行自体血储备,供手术中或术后使用的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由于在采血后机体必须有一定的时间靠自身造血进行补偿,因此,为了恢复循环血液量,从采血到手术要留出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周,最短不能少于3天。常规方法是在手术前7~21d,采集血1~3单元(每单元400ml),每次采血1单元(不多于估计全身总血量的12%),间隔1周。采用“跳蛙法” 采血可得到较多的新鲜自体血,即第1次采血1单元间隔7d后采血2单元的,同时回输上次采的血,第3次采血3单元,再回输第2次所采的2单元,这样可在术中使用保存期较短的3单元自体血,但操作比较复杂。采集的自体血用枸橼酸-葡萄糖(ACD)保养液可保存3周,用枸橼酸-磷酸-葡萄糖-腺嘌呤(CPDA)保养液可保存30~35d。红细胞冰冻保存期可达10年,这对稀有血型的病人特别有用。 除全身感染(如菌血症)外术前自体血储备无绝对禁忌症,但要求病人一般状况要好,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Hb大于100g/L(男性大于120g/L,女性大于100g/L),小儿病人除了能理解和配合外,体重应在30kg以上。以往认为年龄大于60岁的病人不宜自体采血,但现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病人能够安全耐受术前自体采血1~3单元,文献已有80岁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病人术前自体预先储备血的报道。 手术前自体采血可刺激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产生,加速红细胞的生成。近年来普遍认为在术前自体采血的同时应用EPO可能有益,其理论依据是:研究发现常规自体采血后引起的轻度贫血不足以刺激内源性EPO增加,而补充外源性EPO能促进采血后机体骨髓的造血,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提高Hb和Hct。手术前2周开始应用,每次皮下注射EPO 400μ/kg,每周两次。由于铁是红细胞合成Hb的重要物质,因此,在多次应用EPO时应及时补充铁剂,同时还应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叶酸及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 术前自体血储备存在的问题:操作比较复杂,耗费时间,增加病人的麻烦。采血后可能出现贫血,尤其在Hb相对较低的病人更易发生。血液储存过程中血液质量(成分)的改变,采血后进行血液成分分离后再分别储存有利于血液质量的保护。另一问题是血液污染以及环节出错导致的严重后果(感染或溶血反应)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