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临床麻醉 > 基础与临床研究

临床必备:麻醉用药四原则

时间:2016-04-15 18:11:42  来源:  作者:

早年在当麻醉住院医师的时候,就曾经总结出「麻醉用药四原则」。又经过十多年的临床麻醉一线工作,越发觉得年轻时的「偶得」是难能可贵的。这些「原则」以麻醉工作的安全有效作为最为现实的目标,概括提炼了临床麻醉用药中的一些普遍的规律,并以「好记易懂」的简约方式表达出来,非常适用于麻醉一线的工作。现将经验与麻醉同仁一起分享:

麻醉用药原则一:能少不宜多。

不管是神经阻滞还是静脉用药,一个给药的基本原则是给药剂量能够充分满足麻醉需求的最少剂量是最合适的剂量。这有两层含义,首先给药量必须能够完全临床麻醉的需求,其次,其剂量必须满足需求的最小量最合适。很多医生在麻醉用药量方面,只想到第一层含义,而对第二层含义常常忽略。

或者为了追求麻醉效果,错误地选择「宁多勿少」策略。过多的用药,不仅无益,而且可能带来循环波动,呼吸抑制,各种毒性反应,代谢苏醒延迟发生率增加,即便是最「无害」的用药,也至少会加重机体药物代谢的负担。所以尽管一些时候,用药剂量在安全范围之内,也应该选择有效的最小剂量的策略,而一味增加药量以获得同事们对 「麻醉水平」的认可,这是极其幼稚且错误的麻醉理念。

麻醉用药原则二:能慢不宜快。

多数情况下,麻醉用药快速推注除了表现麻醉医生动作利索外没有其它意义,因为相对缓慢推注可以获得同样的临床效果。尽管很多药物快速推注也不会带来严重不良反应,但是还是要提倡相对缓慢推注速度。首先,人体适应或者代偿血药浓度变化总是有一个时间差,过快的血药浓度升高,就可能让机体存在短暂失代偿状态,特定病人就可能出现风险。

其次,如果是椎管内麻醉,过快的注药速度可能导致麻醉平面不可控,而缓慢注射则可使麻醉平面更趋于稳定可控,那种靠注药速度来冲平面的作法值得商榷。再次,边注药边查对药物、边注药边观察病人情况,这是一个麻醉医生良好工作习惯,可以尽早发现人为给药失误及药物的毒性过敏等不良反应,而那些火急火燎的急先锋的作法在麻醉用药中是不应提倡的。

麻醉用药原则三:能简单不宜复杂。

很多人喜欢麻醉过程中大杂烩式用药,例如全麻中可能会用三四种类似镇静药物同时给药,并宣称「大杂烩」可以利用各自的优点,减少不良反应。麻醉用药大杂烩的麻醉理念其实是有严重的逻辑错误的。

首先,每种药都有各自的药效和药代的参数,任何一种药,给多少剂量合适?术后多久能苏醒?有何不良反应?药物作用于不同人体的脾气如何?这些都不是看看资料翻翻书本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经过长期临床反复实践,麻醉医生不断体验总结对比,才会有感性的认识。对不同的病人单用都不易准确把握,那么一开始学麻醉就复合起来使用就基本上是捣浆糊、熬中药的作法。

第二,复合用药基础是要对每个成份都了如指掌,复合用药才有可能做得到位,毕竟多数麻醉医生都是西医出身,与中医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麻醉镇静中单纯使用七氟醚都不熟悉,来谈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麻醉有多少多少优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术中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过于繁杂的用药策略会严重干扰医生对病情原因的判断,导致出现情况时病因不清,处理起来也就是混水摸鱼靠运气了。所以我提倡全麻用药原则是清清爽爽镇静、镇痛、肌松三个药,每个药都药效药代副作用不良反应都清晰明了,出现问题时,找出答案就准确容易多了。

第四,七氟醚的 ETAG 监测,丙泊酚的 TCL 参数及 10-8-6 方案这些都是麻醉镇静深度的把握的经典理论,这些理论和实践可以让病人的麻醉深度有保障,术中知晓可避免。如果大杂烩式使用全麻镇静药物,这些经典理论就只能沦为垃圾,不能用于指导麻醉用药,取而代之的是 「你好我好他也好,大概可能差不多」。

麻醉用药原则四:能预先的不滞后。

在临床麻醉中,经常出现「切皮后血压飙升才想到可能阿片类不够,体动腹紧才想到肌松可能不够了,赶紧给药」。这些滞后性的处理是无奈补救措施,但一台完美的麻醉不应该对此视而不见,更不能见怪不怪。麻醉医生在管理术中病人时,要学会看外科手术步骤,预判病人可能进入的状态,并在预先提前作好麻醉处置保障。

有时候甚至要了解外科手术的难度、手术医生的能力和状态、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作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准确地、预先地用药,不仅可以让麻醉更加平稳、外科手术更加顺利,也有助于麻醉医生不断地观察思考病人的状态,训练麻醉医生临床思维能力,全面提升麻醉医生的综合技能。

麻醉用药四原则,看似简单几句话,但实际上是我对临床麻醉实战用药的普遍性规律的总结。不仅适用全麻用药,也适合于椎管内及其它神经阻滞用药,甚至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