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脑血管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脑血管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因脑动脉本身的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致使局部脑动脉管腔变窄或完全阻塞,或形成血栓,造成该部脑血流供应减少或中段。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长期血压升高,脑部硬化的小动脉形成了粟粒大小的瘤样扩张(称为微动脉瘤),当血压因某种原因突然升高时,可以引起微动脉瘤破裂,于是发生脑出血。脑出血又称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都属于这一类。 2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麻醉 2.1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2.1.1 围术期脑血管痉挛的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发生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6~15天,约30%~50%病人可出现脑血管痉挛,平均持续14天。手术后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更高。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理与血红蛋白、氧自由基、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组胺、儿茶酚胺和血清素有关。 ①脑血管平滑肌内钙离子浓度增高,是各种原因引起血管痉挛的共同途径。因此,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Nimodipine)或硝苯吡啶(Nifedipine)阻断钙离子通道,可防止细胞外钙离子进入胞浆,从而防止血管收缩。据此,术前2~3周口服尼莫地平60 mg,4小时一次;术中按0.5 μg/kg·min静脉滴注,能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现代麻醉学)。 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0%~40%病人的脑血管内膜有损伤,血小板在损伤处凝集,释放血管收缩物质和血栓烷A2(thromboxanesA2 TXA2),由此可引起血管痉挛。前列环素(prostaglandin I2 PGI2)的作用与TXA2适相反,因此,具有抗血小板凝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目前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5-羟色胺拮抗剂(甲基麦角新硷),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茶硷和氨茶硷),以及各种血管平滑肌扩张剂(硝普钠、硝酸甘油、前列腺素E1等)已广为临床应用,而钙通道阻滞剂也正在临床逐渐试用(现代麻醉学)。 ③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3H)治疗成功的关键是要在轻度脑缺血进展为脑梗塞前实施。它可以使再出血率高达19%,所以在使动脉瘤变安全前,应用高血压、扩容疗法要慎重。3H治疗可能引发的其他颅内不利改变有:梗塞区出血、加重脑水肿、颅内压。全身并发症有:心肌梗塞、肺水肿、凝血性病理改变、稀释性低钠(神经外科麻醉实践)。在手术或介入治疗前,如SBP>160mmHg的,需要降压。SAH后脑血流自动调节曲线右移,正常灌注压并不能保证足够的脑血流。在SAH或有血肿占位效应时,必要时要使用苯肾上腺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等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SAH确诊后应立即开始尼莫地平治疗,为预防尼莫地平引起的低血压,必要时可以使用苯肾上腺素等。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低风险的患者,保持收缩压在110mmHg以上;中度风险患者,130~140mmHg之间;高度风险患者保持在140~160mmHg之间。必要时可以使用苯肾上腺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④血管成形:如患者病情危重,3H治疗无效可以通动脉导管在动脉痉挛段内置入球囊扩张痉挛血管。但可能并发症是动脉破裂。 ⑤动脉内罂粟碱或尼卡地平:由于大脑前动脉近段,大脑后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远段等区域扩张球囊不能放入,经动脉内灌注高浓度罂粟碱数小时后可以使某些痉挛血管缓解。但此法复发率高,只有在其他方法失败后使用。 ⑥颈交感神经阻滞或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减轻脑痉挛,减轻由此引起的神经病学表现。 SAH后7~10天手术者结果最差、死亡率最高与脑血管痉挛高峰期相吻合。北美病人提示在SAH后0~3天手术结果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