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临床麻醉 > 麻醉新进展

脑血管病的麻醉进展

时间:2010-08-23 17:49:09  来源:  作者:

 

1  脑血管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脑血管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因脑动脉本身的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致使局部脑动脉管腔变窄或完全阻塞,或形成血栓,造成该部脑血流供应减少或中段。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长期血压升高,脑部硬化的小动脉形成了粟粒大小的瘤样扩张(称为微动脉瘤),当血压因某种原因突然升高时,可以引起微动脉瘤破裂,于是发生脑出血。脑出血又称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都属于这一类。

2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麻醉

2.1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2.1.1  围术期脑血管痉挛的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发生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6~15天,约30%~50%病人可出现脑血管痉挛,平均持续14天。手术后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更高。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理与血红蛋白、氧自由基、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组胺、儿茶酚胺和血清素有关。

    ①脑血管平滑肌内钙离子浓度增高,是各种原因引起血管痉挛的共同途径。因此,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Nimodipine)或硝苯吡啶(Nifedipine)阻断钙离子通道,可防止细胞外钙离子进入胞浆,从而防止血管收缩。据此,术前2~3周口服尼莫地平60 mg,4小时一次;术中按0.5 μg/kg·min静脉滴注,能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现代麻醉学)。

    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0%~40%病人的脑血管内膜有损伤,血小板在损伤处凝集,释放血管收缩物质和血栓烷A2(thromboxanesA2 TXA2),由此可引起血管痉挛。前列环素(prostaglandin I2 PGI2)的作用与TXA2适相反,因此,具有抗血小板凝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目前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5-羟色胺拮抗剂(甲基麦角新硷),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茶硷和氨茶硷),以及各种血管平滑肌扩张剂(硝普钠、硝酸甘油、前列腺素E1等)已广为临床应用,而钙通道阻滞剂也正在临床逐渐试用(现代麻醉学)。

    ③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3H)治疗成功的关键是要在轻度脑缺血进展为脑梗塞前实施。它可以使再出血率高达19%,所以在使动脉瘤变安全前,应用高血压、扩容疗法要慎重。3H治疗可能引发的其他颅内不利改变有:梗塞区出血、加重脑水肿、颅内压。全身并发症有:心肌梗塞、肺水肿、凝血性病理改变、稀释性低钠(神经外科麻醉实践)。在手术或介入治疗前,如SBP>160mmHg的,需要降压。SAH后脑血流自动调节曲线右移,正常灌注压并不能保证足够的脑血流。在SAH或有血肿占位效应时,必要时要使用苯肾上腺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等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SAH确诊后应立即开始尼莫地平治疗,为预防尼莫地平引起的低血压,必要时可以使用苯肾上腺素等。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低风险的患者,保持收缩压在110mmHg以上;中度风险患者,130~140mmHg之间;高度风险患者保持在140~160mmHg之间。必要时可以使用苯肾上腺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④血管成形:如患者病情危重,3H治疗无效可以通动脉导管在动脉痉挛段内置入球囊扩张痉挛血管。但可能并发症是动脉破裂。

    ⑤动脉内罂粟碱或尼卡地平:由于大脑前动脉近段,大脑后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远段等区域扩张球囊不能放入,经动脉内灌注高浓度罂粟碱数小时后可以使某些痉挛血管缓解。但此法复发率高,只有在其他方法失败后使用。

    ⑥颈交感神经阻滞或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减轻脑痉挛,减轻由此引起的神经病学表现。

    SAH后7~10天手术者结果最差、死亡率最高与脑血管痉挛高峰期相吻合。北美病人提示在SAH后0~3天手术结果最佳。

 

 

 

2.1.2  术前管理

再出血的预防:在夹闭或介入治疗前,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g,4次/天,连续4天直到手术。它可以使再出血率由10.8%降低到2.4%,使再出血引起的死亡率降低80%。

    大部分病人可以使用小剂量的抗焦虑药物如地西泮是有利的,头疼患者可以使用消炎镇痛药物或阿片类药物。但要防止呼吸抑制的发生。

2.1.3  麻醉处理  麻醉处理的首要问题是防止麻醉诱导及手术过程中动脉瘤破裂,其次为预防脑血管痉挛和颅内压增高。

    预防动脉瘤破裂:在麻醉诱导过程发生动脉瘤破裂率约为1%~4%,一旦发生,死亡率高达50%;在手术过程的发生率为5%~19%,多发生在分离动脉瘤、夹闭瘤蒂、持夹钳脱离、剪开硬膜ICP降至大气压水平、过度脑回缩引起反射性颅内高压时。因此,在整个麻醉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避免增高动脉瘤的跨壁压(transmural pressure, TMP)。围术期中不论MAP增高(浅麻醉,通气障碍等),还是ICP过度降低(如脑室引流、过度通气、脑过度回缩),都将增加动脉瘤的跨壁压和壁应力,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增高;②维持适当低的MAP或收缩压。由于收缩压与动脉流速呈正比,流速快可形成湍流而损害瘤壁。因此,需施行降压维持MAP 50 mmHg以上,以防止动脉瘤破裂。对于已存在脑血管痉挛和颅高压的病人,MAP的低限还应适当提高,以增加安全性。病人情绪紧张者应加用镇静剂,剂量相对较大。已中度意识障碍、 偏瘫、早期去脑强直和神经障碍者,必须先积极内科治疗,以降颅压和解除脑血管痉挛,防止呛咳和便秘,控制血压在接近正常范围。

    液体管理:含糖液体在术后3天不用常规给予,除非患者有低血糖,理想的血糖水平应为4~6 mmol/l,可以使用胰岛素持续静注来维持。积极扩容(3H法)以保持CVP>5 cmH2O、Hct 30~35%为宜。

    加强监测:防止脑缺血,避免引起脑缺血的因素。

    临时夹闭期的麻醉:如果临时夹闭动脉时间估计小于120s时,可以不采取保护措施。如果超过120s,可以采取以下保护措施:1.吸入氧浓度增加到100%;2. 大到1g剂量的苯巴比妥钠(硫喷妥钠)静脉注射来减少脑代谢和氧耗,EEG处于爆发抑制状态,同时给予25~100ug的苯肾上腺素预防低血压3.使用苯肾上腺素保持血液在基础值20%以上;4.夹闭超过5~10min术后常需要机械通气和镇静。5.预计夹闭超过10min的病人,可以考虑使用轻中度低温。6. 巨大动脉瘤及复杂椎基底动脉瘤时的低温停循环。

    体温监测和处理:对高热或阻断脑主要血管需时较长者,或应用体外循环时,可以采用低温,但低温可使麻醉时间及术后苏醒延迟,复温过程易出现寒颤,增加肌体耗氧量,应予以注意。

    术中动脉瘤破裂:Nussbaum ES等介绍使用腺苷静脉注射引发短暂性的心跳暂停,12mg的腺苷快速较大静脉注射可以引起10s的心跳停止,以控制动脉瘤出血,不需要任何干预,心跳会马上恢复。

预防颅内高压:大部分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病人,颅内压虽已正常,但可能存在颅内顺应性降低。但如果并存脑血管扩张、脑水肿、血肿或脑积水,则颅内压可增高,需要紧急手术。对已有颅内高压的病人,在颅骨切开前应避免采用吸入麻醉药,如需施行异氟烷控制性降压者,必须先采用过度通气,保持PETCO2在 25~30 mmHg左右,以抵消吸入性麻醉药引起脑血管扩张的负作用,同时更需避免高血压、麻醉过浅、呛咳及高碳酸血症等,以防止ICP进一步升高。

 

 

 

2.2  颅内动静脉畸

2.2.1  颅内动静脉畸

颅内血管畸形(Intracrani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是指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的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并对正常的脑血流产生影响。1Russell将颅内血管畸形分为四类: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s);毛细血管扩张(telangiectases)及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s)。

AVM是先天性脑血管异常,无明显家族史,其病理特点为非肿瘤性血管异常,临床上以癫痫、出血、偏瘫为主要症状。其发病部位以幕上远比幕下为多;其供应动脉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为最多(占50%左右),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分布区。其发病年龄最多在20~30岁之间,绝大部分在40岁以前发病。主要危险在病变中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其他症状有抽搐、癫痫、脑实质出血伴脑萎缩、头痛、智力减退、面瘫、共济失调等,婴儿巨大AVM可引起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手术治疗AVM能杜绝再出血,并阻止脑盗血,从而改善脑组织血供。AVM在重要功能中枢者不宜手术,可用血管内栓塞术,超选择导管及IBC塑胶注入治疗。

AVM麻醉需要熟悉各种治疗策略、常见病理生理学、特别的麻醉问题。

2.2.2  治疗措施

手术种类甚多,如结扎表浅供应动脉;局部去骨瓣减压+深部放射+颈动脉结扎术; 结扎主要供应动脉;人工栓塞法及血管畸形切除法等。目前以血管畸形切除术最为理想,近年可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使手术损伤正常脑组织和脑血管显著减少,手术治愈率大为提高。手术原则与颅内动脉瘤手术相同,但需要广泛的手术剥离,操作时间较长,出血量极多。

2.2.3  AVM的病理生理学

颅内动静脉畸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机制而产生脑损伤:占位效应(血肿、水肿、血管组织异常增大、静脉瘤);抑制代谢;癫痫发作等。最常见的症状是颅内自发出血。供血动脉压力增高和静脉回流受阻比AVM的大小、位置、是否存在动脉瘤与出血更为严密相关。大约10%的AVM患者有颅内动脉瘤,但动脉瘤患者中合并有AVM的发生率与正常人群相同。动脉瘤引起的出血多为SAH,而AVM出血多为脑室或脑实质内出血,所以脑血管痉挛并不经常发生。围术期自发性出血很少与血压改变有关,因为血压改变时动静脉畸形血管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AVM引起脑循环改变有2个特点:1. 快速分流可以引起畸形占位效应的增加;2.分流增加可以引起周围脑动脉压力降低。

在较大的流量较高的动静脉畸形患者,正常区域脑组织灌注压降低,甚至低于正常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的范围,但是大部分病人并不会出现脑缺血症状,相对低血压脑组织仍然具有正常的脑灌注流量,这与脑血管阻力的适应性自动调节机制有关。在临近畸形的脑血管区,脑血流自动调节曲线左移,脑血流自动调节的低限降低,这正好与慢性高血压引起曲线右移相反。在切除前后且都能保留对CO2的反应性,此更增强了自动脑血流调节机制。

 

 

 

近来研究显示,软组织的肿胀和声门上粘膜水肿可以使病人的气道在手术后受害。刀口血肿也可以使气道受害。手术后高血压可以使出血加重。与手术后血肿有关的其它因素包括没有逆转肝素,手术中高血压和分流放置。

周围神经损伤大部分由于退缩,伸展或钳夹引起,而非手术切断。颅神经在cea手术后10%的病人发生。最常见损伤的神经使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面神经,副神经。对喉返神经的损伤可以使防御反射减弱,比如会导致气道堵塞。以上神经单侧损伤不大可能出现需要手术后立即干预治疗的症状。然而,双侧损伤可以导致上气道的堵塞。以前有过颈部手术病史,合并有单侧神经损伤的病人必须考虑到有可能出现双侧损伤,在对侧选择性的外科手术必须推迟。

颈动脉体的损伤可以损伤病人对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反应,作另一侧cea的病人必须严密观察病人通气异常的反应。颈动脉体功能损害一般在10个月内都不能恢复。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病人将完全丧失对缺氧的通气和循环代偿机制,术后病人静息PaCO2比术前值约高6 mmHg,应尽可能消除导致缺氧的因素,必要时吸入高浓度氧,同时避免使用抑制通气的药物,或在严密监测下使用。

Cea手术后,病人心急梗死风险增高,的确,心血管并发症是死亡率和发病率最常见的原因。手术后中风倍受关注,通常起因栓子,大多发生在手术后的头24小时。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