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肝脏移植适应证的拓广,肝脏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部分肝移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肝脏短缺的压力,而在临床上,外科医生出于对供体安全的考虑,多数供者只能提供有限体积移植肝脏,即所谓的小体积移植物(smal1-for-size graft),而当部分移植物不能满足机体功能需要时,受体即就会发展为小肝综合征(small-for-size syndrome, SFSS),本文将介绍小肝综合征的定义,发病机制和临床意义。 1 小肝综合征的概念 小肝综合征(smal1-for-size syndrome)是一种可发生在扩大肝切除或减体积肝脏移植后的临床综合征,Felix Dahm等将小肝综合征分为小肝功能障碍(smal1-for-size dysfunction)和小肝功能丧失(smal1-for-size non-function),前者指排除其他疾病包括肝动脉和门脉闭塞,胆汁渗漏,免疫和感染等因素,小肝移植术后一星期连续三天发生胆红素>100μmmol/l,脑病分级为3或4级,小肝脏功能丧失指术后一星期手术失败,即病人需重新移植或患者死亡。 小肝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术后持续性胆汁淤积,肝脏合成功能迁迟恢复,凝血机制紊乱,门静脉高压,严重者会出现顽固性腹水.持续性的肝脏功能异常将进一步诱发脓毒血症、胃肠出血等并发症,往往导致感染性并发症,病死率很高,其组织学特征为:肝细胞呈气球样变、脂肪变性,胆汁郁积形成胆栓,缺血性斑片状坏死区和增生区并存。 2 活体肝脏移植中小肝综合征的发病因素 小肝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小肝综合征是否发生取决于多个因素,既包括受体因素,也有供肝的影响,还与手术技术因素有,目前较为认同的发病机制为功能性肝脏体积过小和移植术后持续性门脉高灌注和门脉过度灌注。 2.1 肝脏体积与功能互相关系 临床上,出于对供体安全的考虑,多数供者只能提供有限体积移植肝脏,即所谓的小体积移植物(smal1-for-size graft)。这种供需矛盾是导致小肝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原因.研究证明,移植物与受体标准肝脏的质量比值同移植物的存活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人体还没有确切的数据保留多大的肝脏体积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当残余肝脏体积小于27%时可增加手术后严重功能失调发生率,在大鼠模型中,肝脏剩余10%就能使它生存。目前评价移植肝体积大小的方法主要有二种:移植肝重量与受体体重比(GRWR)和移植肝体积与标准肝体积之比(GV/SLV)。为了便于评价,日本的Urata等建立了用CT估计供肝体积的计算机模型和根据体表面积计算受体标准肝体积(SLV)的公式:SLV=706.2×体表面积(m2)+2.4。如果GV/SLV<30%~40%,或GRWR<0.6%~0.8%,就可以认为是小体积边缘性移植物。原则上,只有供肝体积与受体标准肝体积比率>40%的供肝才适用于成人受体,否则可能发生小肝综合征。Sugawara等的报道表明,比率>40%的受体存活率为96%,而比率<40%的受体存活率只有80%。 2.2 脂肪变性 术前肝活检和了解肝脂肪变性程度是供体术前评价的另一重要内容,因为术前确定供肝的脂肪变性程度对保证供体和受体的安全都很重要,对肝脂肪变性程度的可靠评价必须通过肝活检。但是,肝活检的指征必须严格掌握,供肝脂肪变性的可接受程度仍有争议,一般来说,肝细胞大泡脂肪变性必须小于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