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置入方法 有经验麻醉医生首次置入小儿喉罩的成功率约为90%,8%需要二次置入。成人使用的3种标准法(正中法、侧入法和拇指法)同样推荐在小儿应用。 3.2.1 正中法 用非操作手拖住病人后枕部,颈部向胸前屈曲,伸展头部。食指向前,拇指向后,拿住通气管与喉罩结合处,腕关节和指关节部分屈曲,这种握法手指可尽最大可能控制喉罩运动;把口腔适度打开并分开口唇,检查口腔轮廓以确定喉罩的最佳位置。将通气罩润滑置于硬腭的中位并防止通气罩打折,食指应从口的一侧推进喉罩;一旦头颈部和通气罩的位置正确,应沿腭咽曲线缓慢推进喉罩。食指推动喉罩先向后下方再向下方运动,腕部向内旋转。当喉罩不能再前进时,撤出手指,将通气罩充气。 3.2.2 侧入法 喉罩以45º角滑过硬腭,同时通气罩近端压向一侧,通气罩远端压向另一侧。置入过程中应以通气罩的远端侧边作为与硬腭的接触边,顺势将喉罩以45º角滑过硬腭并推入口咽部,一旦通气罩达到喉咽位置,即可将其放正。 3.2.3 拇指法 可用拇指代替食指,也可用拇指作为引导。拇指穿过喉罩通气管处与硬腭形成通道,其作用是作为引导以保持通气罩抵住硬腭。在置入过程中非操作手顺着通气管的管柄施压,完成所有的操作。喉罩部分充气后插入并不增加会厌的损伤。 3.2.4 翻转法 手持喉罩通气管的中部,通气罩口面对硬腭将其置入口腔,向近端咽喉推进喉罩的同时将通气管旋转180º角,使通气罩口面向声门。 翻转法和标准法都是小儿麻醉中可接受的喉罩置入手法。研究表明翻转法在小儿有较高的置入成功率和低气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喉罩部分充气后用翻转法是小儿的第一选择。另有一种值得推荐的改良插入技术:将喉罩充气三分之二,从左边进入,在向下时顺时针旋转90°后置在喉口。 3.3 喉罩充气 3.3.1 标准注气量 1号为4ml,1.5号为7ml,2号为10ml,2.5号为14ml,3号为20ml。 3.3.2 由于N2O可弥散穿过喉罩的套囊壁,大于3小时的N2O/O2麻醉可使套囊压力显著增加。 3.3.3 有4种方法可用来评估喉罩套囊有无漏气:听见漏气的声音;口腔CO2 的监测;观察套囊压力,记录气道压力;颈部听诊。当套囊压力设定为60 cmH2O,平均漏气压力为12.5 cmH2O时,4种方法均可检测到口咽部漏气。 4 喉罩通气 4.1 喉罩能够保持气道通畅,保留自主呼吸下维持麻醉。虽然插入喉罩要求在较深的麻醉下进行,但浅麻醉下能耐受固定后的喉罩。麻醉期间应经常检查呼吸音,监测PETCO2和SpO2。 4.2 PCV(压力控制通气)能在较低的气道压力下提供有效的通气效果,气道峰压超过20cmH2O的发生率较VCV(容量控制通气)下降,漏气明显减少。因此小儿喉罩通气时PCV模式更为理想,在低流量紧闭麻醉中也可用PCV控制通气。 5 喉罩的拔除 5.1 Samarkandi等发现清醒状态或一定的麻醉深度下拔除喉罩,气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差异。另一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在喉痉挛、低氧血症和分泌物过多的发生率上无差异,但深麻醉组能减少咳嗽的发生。 5.2 呼末安氟烷浓度在喉罩拔除时的ED50为1.02%,ED95为1.14%。复合骶管阻滞可降低喉罩拔除时安氟烷浓度29%,可能与骶管阻滞的超前镇痛作用及骶管阻滞的全麻样作用有关。七氟烷在深麻醉状态下拔除喉罩并不影响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率,但异氟烷麻醉后在清醒状态下拔除喉罩可导致较高的气道事件发生率,带来严重的气道高反应性发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