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往往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需要紧急手术处理来消除病因。而在此过程中,肾脏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和休克时机体病理生理的改变往往先受到打击,易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Brivet等于1996年报导术后并发ARF的死亡率可达58%。 1 休克时肾功能的改变 肾功能的改变在休克早期就可发生,这时多为功能性的改变,因为此时还不伴有肾小管的坏死。主要临床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其发生的主要机制如下: (1)在休克早期,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可直接导致肾血流量不足,使肾小球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减少。这一时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交感-儿茶酚胺系统的激活也可使肾血管收缩,这是因为肾的血管,由于具有丰富的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而且α受体又占有优势,因而在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多时,这些部位的小动脉、小静脉、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都发生收缩,并且由于微动脉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最强,因此它们收缩最为强烈。结果是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升高,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毛细血管的平均血压明显降低,因而发生严重的缺血缺氧。 (2)在休克早期,肾小管上皮细胞虽然已经发生缺血,但是因为持续时间尚短,故这些细胞仍能保持正常的重吸收功能,加上此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所以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加强。肾小球滤过率的减少和肾小管重吸收的增强就可导致少尿或无尿。但此时肾功能的变化是可逆的。一旦休克逆转,血压恢复,肾血流量和肾功能即可恢复正常,尿量也将随之而恢复正常。因此尿量变化是临床判断休克预后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当休克持续时间较长时,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器质性的肾功能衰竭。此时即使肾血流量随着休克的好转而恢复,患者的尿量也难以在短期内恢复正常。肾功能的这些改变,将导致严重的内环境紊乱,包括高钾血症、氮质血症和酸中毒等。这样就会使休克进一步恶化,故许多休克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常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2 手术麻醉期间的保护策略 2.1 术前快速评估ARF的危险性 2.1.1 病史相关性 术前通过病史、化验室检查可初步确定危险因素,如术前血尿素氮或血清肌酐增高,可初步确定具有肾功能障碍病史,或存在其它肾病。因门脉高压发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者,可能在出血前已合并功能性肾衰或无症状性肾功能障碍。此类病例在围术期容易发生肾缺血和肾毒损害。 2.1.2 年龄的相关性 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GFR)和RBF减少,几乎都无法承受任何肾损害。同时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和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容易发生肾血流部分受阻。休克状态下,其肾脏更易于发生缺血缺氧。 2.1.3 病因相关性 除因肾血流量减少导致肾脏的损伤外,引起失血性休克的不同病因也可加重肾损害。创伤后的疼痛刺激可进一步激活交感肾上腺活性,导致肾皮质收缩和肾小管缺血。动脉瘤破裂急症手术常因血液动力学非常不稳定而并发ARF,发生率为26%。Olsen等报告,腹主动脉瘤修补术后ARF的发生率为12%。因低血容量、血红蛋白尿、外源性肾毒物质或脓毒血症等因素,创伤病人容易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并且创伤后一旦发生ARF死亡率可高达90%。尤其重度挤压伤时,因动脉闭塞或分隔综合征可引起急性肌坏死和横纹肌溶解,可继发肌红蛋白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