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的代谢非常广泛,它的清除非常快速(3-4L/min,或者是肝血流的3~4倍),不依赖于肝、肾功能。肝脏疾病和肝血流变化、肾功能不全等不影响REM的药代动力学,Dershwitz等比较了肝衰病人与健康人的清除率及分布容积,发现两者并无明显差异。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肝移植的无肝期间,瑞芬太尼的清除率还是无变化,但是肝功能不全病人对REM引起的呼吸抑制作用更加敏感,可使每分钟通气量下降50%以上。Hoke等对肾衰病人与健康志愿者连续输注4小时后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进行比较,发现健康者清除率为34.2ml/kg/min,而肾衰病人为36.0ml/kg/min,无统计学差异,并且瑞芬太尼的分布容积也不受肾衰的影响,但其代谢产物GI90291的t1/2B在肾衰病人则明显延长,在体内积聚达一定程度可能发挥阿片类的临床效应,但临床报道REM对严重肾病患者呼吸抑制则与正常人无差异,表明对该类病人使用雷米芬太尼是安全的。而其代谢物是否会对肾衰患者有蓄积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相反,阿芬太尼、芬太尼或苏芬太尼的终末清除是依赖于肝脏的生物转化与肾脏的分泌。尽管它们有着相似的分布容积,但阿芬太尼的清除率为0.2~0.5L/min,是瑞芬太尼的1/10。结果,阿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的终末半衰期分别是90分钟与9分钟。 瑞芬太尼的持续输注半衰期始终保持较短的时间(3.2min),即使长时间输注(>8小时)仍不变。瑞芬太尼的这种重要临床特性有别于其它的哌啶衍生物,其它的哌啶衍生物是高度依赖于输注时间的。例如,阿芬太尼与芬太尼持续输注3小时,它们的持续输注半衰期分别是47.3分钟与180分钟。 瑞芬太尼的这种较短的持续输注半衰期是它独一无二的药代学特性。由于它的相对较小的分布容积与通过非特异性酯酶快速清除的特性,使它在外周组织的蓄积非常有限。相反,芬太尼随着输注时间的延长,会在外周组织大量蓄积,停止输注后,外周组织的芬太尼再次进入中央室。苏芬太尼在外周组织也有明显的分布,并且清除率依赖于肝脏的生物转化。 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对一定的年龄范围(2岁~65岁病人)与其它共存的条件如肥胖等无影响。对老龄患者(>65岁),瑞芬太尼的清除率大约减少25%~50%。另外,在老龄患者中,其血浆-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的时间延长。 在小儿中,芬太尼,阿芬太尼与苏芬太尼的分布容积增加,清除率下降,实际上,需要较高的负荷剂量,但消除半衰期延长。而瑞芬太尼对小儿表现出分布容积及清除率均升高。结果,其消除半衰期在该年龄组保持不变。 对于病态肥胖患者,瑞芬太尼的中央清除率和稳态分布容积都明显减少,Egan等认为瑞芬太尼的剂量使用范围应根据标准体重计算会更有临床意义,而不应根据实际体重。 尽管REM脂溶性相对于其它阿片类药要小,但静注后仍容易通过胎盘,在静注REM0.1ug/(kg.min)和硬膜外用芬太尼100ug对比研究中显示对新生儿Apgar评分没有明显差异.胎儿动静脉REM比例仅仅0.29,提示药物在胎儿体内迅速代谢,因此无长时间呼吸抑制和镇静作用,对新生儿及早产儿仍属安全。因此,用瑞芬太尼给产妇提供自控镇痛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