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临床麻醉 > 麻醉新进展
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6年2月~2006年3月肝胆外科胆囊切除住院患者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32~57岁,体重60~75kg。ASAⅠ~Ⅱ级择期全麻病人,无呼吸道疾病,术前评估无气管插管困难。手术前30min肌注咪唑安定5mg,阿托品0.5mg,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本组病人均选择4号LT。操作前检查LT,将套囊内空气抽尽。采取静脉快速诱导,咪唑安定0.03~0.06mg/kg、芬太尼3~4ug/kg、维库溴铵0.08~0.1mg/kg、丙泊酚1.5~2mg/kg。经紧闭面罩加压给氧3~5min后,将病人头后仰,张口,托起下颌,右手执笔式持LT黑线标记处,将LT尖端从口腔正中 盲探置入,沿硬腭中线将LT滑入咽喉部,直至黑线标记与门齿齐平。LT达舌根时常稍有阻力,需轻柔旋转推进。通过舌根时常有一轻度落空感,达标记深度后以专用注射器注气80ml,固定导管并连接麻醉机。通过手控呼吸听诊双肺或机械通气时显示正常PETCO2 波形确定LT位置正确(见图)。导管插入后若出现通气异常,需调整LT位置 或调整病人头部位置,必要时退出导管重新插入,调整至通气正常。调整位置或插管超过3次者视为插管失败,改用经喉镜明视气管插管。完成插管后连接OHMEDA 7900型麻醉机行IPPV,设定参数为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为1:2,麻醉维持用丙泊酚、异氟烷和维库溴铵。手术结束清醒后拔除LT。 术中常规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NI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PETCO2)。于插管前及插管后30min监测动脉血气。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果 19例病人中17例一次插入LT成功,通气良好。2例LT插入后听诊有鼾音,经头后仰、颈下垫薄枕后鼾音消失,通气良好。1例插管失败为体重91kg病人,LT插入后通气不畅,听诊有明显鼾音,气道压力达30~35cmH2O,经多次调整导管及头部位置并退出导管重新插入后,气道仍不通畅,改用经喉镜明视气管内插管。19例完成插管所需时间为18~40秒。插管期间均未发生低氧血症。术中监测动脉血气,PaCO2、PaO2及PH,LT插管前与插管后30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见表1。插管前与插管后各时段MAP、HR及SpO2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见表2。术后随访病人均未发生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 讨论 LT是一种新型的声门外单腔通气导管,末端封闭,为一低压气囊,导管中段有一较大的气囊,两气囊之间有一开向声门的大通气孔。当两气囊适当充气时可封闭口咽和食管,形成一密闭腔,可经通气孔与开放的声门进行通气。Asai等[1,2]通过在成人中使用LT的临床研究认为,LT使用方便、安全、无明显并发症。可安全地用于自主呼吸或控制呼吸的病人。本组病例也印证了上述结论。Richebe 等在55例应用LT病人中,有4例病人自主呼吸困难,需托起下颌达到充分通气[1]。本组病例中有2例插入LT后出现气道不畅,经调整病人头部从平卧位至后仰位,并在颈后垫薄枕后气道通畅,考虑与头部屈曲,舌根位置不当有关。关于插管时头部位置,资料提示LT应以“嗅花位”插管,但本组插管经验认为病人采取平卧、头后仰位时插入LT更易成功。本组病例采用的4号LT适于中等身材成人。而本组中1例插管失败病人其体重91kg,考虑与LT型号偏小有关。与联合导管相比,LT更短,因而插管更容易,但无联合导管的食管引流功能。LT与喉罩 (LMA)比较,其插入更为简便。LMA抽空后为冠状扁平形,因相对面积较大,在通过牙齿时部分病人不易通过。此外LMA在通过舌根时,有时其尖端折叠而延长插管时间。因此LT作为急救复苏通气工具效率会更高。Richebe等通过比较使用LT和LMA时所需靶控输注丙泊酚的药量后认为插入LT所需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低于LMA所需浓度,并可降低丙泊酚诱导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3]。这说明插入LT比插入LMA对咽喉部刺激更小,病人更易耐受。Chin 等在自主通气中使用LT与LMA进行比较,发现术中出现部分气道梗阻的情况LT组多于LMA组,并认为LT不能替代LMA[4]。综上所述,LT具有结构简单、置入方便快捷、通气效果确切、组织损伤小等优点,可作为短时间全麻与急救复苏通气时的一种良好选择,但LT同LMA一样存在着气管外通气工具的某些不足。临床医生应根据不同需要作出选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