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i-coagulation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吴新民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北京100034 E-mail:xmwu2784@hotmail.com 已经有大量研究证实椎管内阻滞用于完成T10以下的手术或复合全身麻醉完成胸科及腹部手术,同时术后使用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能够较完全阻滞相应的Aδ、C纤维和交感神经纤维,更有效地阻断手术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增加)、炎性反应(TNFα和TL2、6、8增加)和蛋白酶、急性反应物及生长因子等细胞产物增加,从而能够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减少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减少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利于病人肺功能的恢复。因此,椎管内麻醉和镇痛在国内外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随着老龄病人、长时间复杂手术病人日渐增多,特别是相当部分手术病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患多是血栓形成后阻塞血管引起心脑供血障碍,抗凝就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部分。另外,由于围术期深静脉血栓栓塞并非罕见,且后果极为严重,抗凝治疗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围术期的常规治疗。有一部分手术病人在围术期接受一定的抗凝药。有资料提示,硬膜外腔穿刺置管伴随有2.8% ~11.5%的硬膜外腔内血管损伤。通常硬膜外腔内血管损伤除引起少量出血外,均能自愈,并不产生严重后果。但是如果病人接受抗凝治疗,显著增加了损伤血管大量出血形成硬膜外腔内血肿的可能性。对已经接受抗凝治疗和将要接受抗凝治疗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是否能够或何时能够使用椎管内麻醉和镇痛是麻醉医师所关注的问题。如果选择和处理不当,进行常规椎管内穿刺、硬膜外腔内置管和拔管,就有可能形成硬膜外腔血肿,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为了有效实施椎管内阻滞和术后镇痛,保证病人从椎管内阻滞中获得最大的益处又不致出现硬膜外腔血肿,美国局部麻醉和疼痛医学协会于2003年5月发布了椎管内阻滞用于接受抗凝治疗病人的指南,现综合整理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一、 常用抗凝药物的特性 1.阿司匹林 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膜上的环氧化酶,使血小板中TXA2的合成和释放减少,抑制了TXA2诱发的血小板积聚。虽阿司匹林的半衰期仅20min,但每天服用30~50mg,连续7天后,即可完全抑制机体中的血小板环氧化酶的活性,直至有新产生的血小板,才能够恢复环氧化酶的功能。 2.肝素 是高度硫酸化的葡糖胺聚糖,临床使用的肝素是分子量不等的成分组成的未分组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分子量介于3000~30000D,平均分子量12000~15000D。肝素通过分子中特异的戊聚糖与抗凝血酶III分子中赖氨酸残基特异性结合,形成肝素-抗凝血酶III复合物,使抗凝血酶III的构型发生改变,暴露出活性中心。抗凝血酶III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其活性中心与活化的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IXa、Xa、XIa和XIIa作用,加速灭活血浆中这些活化的凝血因子,并且肝素抗凝血酶III复合物形成后,使抗凝血酶III更易与凝血酶的活性中心结合成稳定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从而灭活凝血酶,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产生抗凝作用。肝素还能够阻抑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防止血小板崩解而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及5-羟色胺。肝素皮下或静脉注射吸收良好,皮下注射后20~60min内起效,静脉注射后立即起效。约50%给予的肝素原型经肾脏排除,剩余的药物在肝脏内经肝素酶代谢为尿肝素随尿排除。肝素半衰期因剂量而异,注射25U•kg-1,半衰期为30min,剂量达400u•kg-1时,半衰期为150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