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荣田 刘海涛 董振明 作者单位: 050000石家庄市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小儿 30例 ,年龄4~12岁 ,体重14~30 kg ,心功能Ⅰ~Ⅱ级 ,无明显肺动脉高压或其他系统疾病。 麻醉与体外循环方法 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组Ⅰ( R Ⅰ 组 , n = 10)、雷米芬太尼组Ⅱ( R Ⅱ组 , n = 10) ( R Ⅰ组和 R Ⅱ组统称为R 组) 和芬太尼组 ( F 组 , n = 10) 。三组术前用药均为吗啡0. 2mg/kg ,阿托品0.1mg/ kg 。不合作的小儿入室前肌肉注射氯胺酮5mg/ kg加咪唑安定0.2mg/kg基础麻醉 。合作的小儿开放静脉液路后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2mg/kg,入睡后静脉依次注射维库溴铵1mg/kg,R组雷米芬太尼5μg/ kg , F组芬太尼 5μg/ kg 。三组均给予丙泊酚1mg/kg ,气管插管。吸入0.4%~0.8%异氟醚。RⅠ组雷米芬太尼0. 2μg .kg-1.min-1 持续泵入,行桡动脉、中心静脉穿刺 。切皮前追加雷米芬太尼1μg/ kg ,咪唑安定0.2mg/ kg静脉注射。体外循环前再单次缓慢静脉注射雷米芬太尼2μg/kg ,同时泵速增加至0.5μg .kg-1.min-1至体外循环结束后,泵速改为0.2μg.kg-1 .min-1至手术结束。R Ⅱ组从气管插管后至手术结束雷米芬太尼持续泵速为 0. 5 μg .kg-.min-1。 |
F 组手术开始时芬太尼用量达 20μg/ kg ,体外循环 前追加至 30μg/ kg 。后两组其他麻醉用药同 R Ⅰ组。体外循环期间三组均停吸异氟醚 ,以氟哌利多 0. 2 mg/ kg 入机。体外循环患儿全部用中 号 西京 90 型鼓 泡 式 氧 合器 , 预 充 量900 ml 。咽温降至 32 ℃,最低 Hct 为 0. 23~0. 25 ,体外循环 转流时间为 50~80 min 。体外循环结束继续吸入低浓度异 氟醚 。全部自动复跳。正性肌力药物支持 , R Ⅰ组用多巴胺1 例 , F 组用多巴胺 1 例、异丙肾上腺素 1 例 。术毕送心外科ICU ,未经规范化术后镇痛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监测 分别记录三组患儿入室、诱导后、气管插管、切皮、锯胸骨、主动脉插管、缝合胸骨及术毕时的最高血压、心率和中心静脉压。分别于气管插管后、锯胸骨后、体外循环30 min、心脏复跳后停机前及术毕抽动脉血检测血气、血糖 、 血乳酸 ,静脉血用美国德普公司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血浆皮质醇 ( CO 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 A C T H) 。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以均数 ±标准差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s) 表示 ,采用SPSS 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 P < 0. 05 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三组患儿术前和术中各项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术后气管拔管时间 R Ⅰ组和 R Ⅱ组明显短于 F组 ( P < 0. 05) ,但 R Ⅰ组和 R Ⅱ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 1) 。 入室至术毕各时点三组间血液动力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表2) 。 体外循环期 间 CO R 和 A C T H R Ⅱ组 高 于 R Ⅰ组 ( P <0.05) ,亦高于 F 组 ( P < 0.05) 。拔管后 CO R、A C T H R Ⅰ组与 R Ⅱ组均明显高于 F 组 ( P < 0. 05) (表 3) 。 雷米芬太尼人均总用量 R Ⅰ组为 (1 563 ±124) μg , R Ⅱ组 为 (2 480 ±152) μg ,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1) 。 |
n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