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临床麻醉 > 专家评述
1临床诊断 早在1992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提出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诊断;在1996年又提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第二次方案。在此基础上,张老师根据北京友谊医院1CU多年诊治胰腺炎经验,总结临床诊断方法如下1)症状:①腹痛,突然发作,向左腰放散。②恶心、呕吐、腹胀。③脏器功能衰竭的症状,如体克、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高度腹胀且无排便和排气等。2)体征:①中上腹或偏左,或全腹压痛,合并腹膜炎时有反跳痛及肌卫现象。②肠鸣音弱,甚至消失;腹水征。③肋腹皮肤的紫斑(Grey-Turuer征)及脐周皮肤青紫斑(Cullen征)。④相应的脏器功能衰竭的体征,如收缩压降低、呼吸频率加快等。3)辅助检查:①血淀粉酶测定:血清淀粉酶(AMY)>500 U(somogyi)。②腹水淀粉酶测定:重型胰腺炎时血中淀粉酶并不一定高,而腹水淀粉酶往往高于正常值,即可确诊。C}超及C'1'扫描可见胰腺普遍增大,轮廓与边界不清,或见包膜不完整,胰实质密度不均匀等影像学改变。 在缺乏影像学金标准检查结果时,张老师根据以下三个临床条件作出是否为重症胰腺炎的判断:1)具有明确的胰腺炎临床症状、体征。2)全腹腹膜炎,出现腹水,多为血性,淀粉酶升高。3)继发有多脏器功能损伤或衰竭。除:1)要有外,2)和3)兼有或有一项即可诊断。此方法可为基层无CT等检查条件下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参考。 2病因病机 张老师认为胰腺与肝胆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功能属于肝脾两脏,病因可由外邪侵袭,暴饮暴食或肝胆脾发生病变,胆管阻塞,肝气郁积,而发病;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可使脾胃升降失司,特别是嗜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积滞于中,蕴湿化热,邪热食滞互结,而成阳明脏实证。此病主要病理为肝郁气滞,湿热蕴结肝胆。正常情况下,肠道存在大量细菌及内毒素,但由于肠道黏膜的屏障作用和肝脏枯否氏细胞的正常功能,吸收甚微。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时,由于产生大量带有消化酶的腹水,可造成腹膜炎及血管通透性增加,使体液重新分布,血容量减少,又加之有组织胺等物质释放到肠壁,肠壁缺血,使肠麻痹肠胀气加重,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胃肠功能严重受损,气机逆乱,腑气不通,粪便毒物滞留体内,肠道菌群过度生长及易位,肠源性内毒素大量吸收,导致内源性的内毒素血症,对机体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因此SAP为病情凶险的急腹症,可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死亡率高。 3治疗方法 3. 1西医疗法 为减少胰腺分泌,予以禁食、胃肠减压、输液,给与抗胆碱药物及组胺H2受体阻滞剂或离子泵抑制剂。同时可给与抑制胰酶活性药物如乌司他丁、善宁、抑肽酶、5-氟尿嘧啶、加贝脂等,如系胆源性胰腺炎或并发感染,则需应用抗生素抗感染及利胆药物,必要时外科方法予以引流;疼痛严重者可酌情选用杜冷丁或普鲁卡因;合并脏器功能障碍时可施以纠正酸中毒、抗体克等治疗。 3. 2中医疗法 “禁食不禁中药”己经成为中医药治疗重症SAP的原则,具体运用“禁食不禁中药”同时要进行胃肠减压,可采用胃肠减压与鼻饲中药交替进行,通过胃管定时鼻饲中药后夹闭胃管暂停胃肠减压1h左右,使得药液能有时间进入肠道。 进入1CU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感邪深重,腑气不通,病情危重。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要始终遵循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六腑以通为用”、“急下存阴”、“通则不痛”的理论,寻求“邪有去路”,因此主要运用中医的通腑法即“下法”治疗急性胰腺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应用通里攻下、清热利胆、理气止痛、活血化癖等法。大黄具有较强的利胆作用,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1],同时具有解热降温[2]、解毒抗感染作用[3,4]。尽早采用大黄汤或以大黄为主的承气汤类口服及保留灌肠,使患者便通、气排,起到排除肠内积聚、保护肠黏膜屏障、抑制肠道病源菌繁殖、减少肠内毒素吸收的作用,明显减轻腹胀、腹痛等症状,使低氧血症缓解,呼吸困难得以减轻[4]。并且大黄对炎性细胞因子有显著的拮抗作用,能有效阻止炎性介质的扩增和生物学作用的发展,防止炎性介质介导的严重并发症、多脏器功能障碍及衰竭的发生[5]。 3. 2. 1辨证处方:病初,有腹胀、便秘、苔燥起刺、脉沉有力者,为热盛腑气不通,内伤津液,当苦寒通下,泄热存阴。用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加减,方以大黄为主,药用大黄、柴胡、厚朴、枳实、木香、芒硝、黄苓、虎杖等。中期,有持续高热、脉沉细无力、口燥舌干者,加生地、麦冬、元参等,可达到通里攻下、养阴清热的目的。兼有血癖时,加用桃仁、红花、丹皮、赤芍等凉血活血。湿遏热伏,聚于肠胃,身热不扬,有汗不解时,加用黄柏、黄连、茵陈等清热燥湿,并可配白术、薏苡仁、泽泻、半夏等健脾化湿。 参考文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