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疼痛评估; 记录方法; 临床应用 疼痛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并给患者造成了多方面损害,国际上已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体征[1],并有将疼痛与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共同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和记录的趋势[2]。然而如何准确及时获取患者疼痛的信息并简明精确地记录下来,是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3],目前国内外对疼痛尚无唯一性的准确客观评估和记录方法,给临床工作者对疼痛的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如何准确客观评估和记录患者的疼痛,是临床疼痛管理的第一步。为此,我们设计了疼痛评估、记录方法,将疼痛与其他生命体征一同监测,记录并应用于临床,现报道如下。 方法 两组患者的治疗、用药、护理等方法均相同。对照组的疼痛护理记录按传统的疼痛护理管理方法。护士每日下午试体温时评估患者疼痛程度,1次/d,并记录在“疼痛记录单”上。观察组的疼痛护理记录按规范化的疼痛护理记录方法[4],具体方法如下。 生命体征观测单——在原体温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原体温单的“呼吸10”的下面增加10小格,即0-10为疼痛的记录范围;在最下面再增加2个内容,即疼痛评估方法: NRS□ VDS□ 改良五指法[5]□ VRS□ VAS□ FLACC[6]□ ;疼痛的性质: 钝痛(隐痛)○ 胀痛◎ 抽搐痛⊙ 麻痛※ 绞痛X 刀割样(刺痛)△ 烧灼痛▼。见图1。 HND疼痛尺——它包含成人最常用的三种评估方法,即改良五指法、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和文字描述评分量表(Verbal descriptors scale VDS)[7];0(0-1)代表无痛或小指,2(1-3)代表轻度痛或无名指,4(3-5)代表中度痛或中指,6(5-7)代表重度痛或食指,8(7-9)代表剧痛或拇指,10(9-10)代表无法忍受痛或拳头。见图2。 疼痛评估方法与程序。对每个新入院患者下放“HND疼痛尺”、疼痛评分登记表和疼痛评估方法说明书,根据患者认知能力选择其中的一种评估方法,由主班或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及家属配合评估,同一患者前后使用同一种评估方法,疼痛评估包括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诱发与缓解因素。患者每天将自己的疼痛情况登记在疼痛评估登记表上,护士将评估结果准确记录在生命体征观测单和护理记录中。 生命体征观测单的记录,病人使用了哪种评估方法,在相应的□内打“√”,不同性质的疼痛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如胀痛用◎标记);持续疼痛两次之间用实线连接,间歇疼痛用虚线连接;用红色水笔(体温用黑色,脉搏用红色,呼吸用黑色)标记。无疼痛的病人记录0,用钝痛(隐痛)○符号标记。 疼痛评估频率。(1)中度以下疼痛(pain score ,PS<5)患者2次/d,时间为6AM 、2PM,与测体温同时,分别评估患者2PM~6AM 、6AM~2PM期间的疼痛情况。(2)中度以上疼痛(PS>5)患者3次/d,时间为6AM、2PM、10PM,与发热患者测体温同时,分别评估患者10PM-6AM、6AM~2PM、2PM~10PM期间的疼痛情况。(3)剧痛或需观察用药情况的患者,则遵医嘱按时评估并记录。 疼痛部位变化等其它特殊情况由医生、护士分别记录在病程日志和护理记录中。 观察指标 (1)住院期间中度以上疼痛持续时间;(2)住院日数;(3)医疗费用;(4)出院时满意度。 统计学方法 将所搜集的数据分别用百分比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疼痛科有疼痛主诉的住院患者600例,按住院先后顺序,序号为奇数的为观察组300例,男186例,女114例,平均年龄(52.5±11.6)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21例,颈椎病38例,三叉神经痛25例,带状疱疹后疼痛27例,下腰疼痛15例,强直性脊柱炎2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骨质疏松12例,痛风7例,其它17例。入院时疼痛评分(pain score ,PS)3~10,其中轻度痛(1~3)11例,中度痛(4~6)64例,重度痛(7~9)177例,无法忍受痛48例,平均(7.7±1.2),序号为偶数的为对照组300例,男178例,女122例,平均年龄(50.7±11.2)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34例,颈椎病33例,三叉神经痛21例,带状疱疹后疼痛24例,下腰疼痛13例,强直性脊柱炎2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3例,骨质疏松11例,痛风9例,其它17例。入院时疼痛评分(PS)2~10,其中轻度痛(1~3)13例,中度痛(4~6)68例,重度痛(7~9)174例,无法忍受痛45例,平均(7.5±1.3),平均(12.9±6.3)日。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种、入院时疼痛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中度以上疼痛(PS>5)持续时间比较,中度以上疼痛持续时间小于12h例数对比,观察组126例(42.0%)明显多于对照组63例(21.0%),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中度以上疼痛持续时间比较(n=300) 例数(%) 组 别 <12h 12~24h 24~36h 36~48h 48~72h 72~96h >96h | 观察组 126(42.0) 85(28.3) 39(13.0) 23 (7.7) 9 (3.0) 11(3.7) 7(2.3) 对照组 63(21.0) 74(24.7) 82(27.3) 51(17.0) 13 (4.3) 11(3.7) 6(2.0) | 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数、平均医疗费用、出院时满意度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医疗费用、出院时满意度的比较(n=300)`x±s 组 别 住院日数(日) 医疗费用(元) 满意度 | 观察组 11.3±7.1 * 4784.2±3524.3 * 97.3±2.1 # 对照组 12.9±6.3 * 5414.8±4536.2 * 89.1±1.7 # | 注: * 平均住院日数和医疗费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 出院时满意度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 讨论
2001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2001年后的十年是研究与治疗疼痛的十年,并提出缓解疼痛是基本人权。从法律、专业及人权的角度讲,评估疼痛且记录评估结果是护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8]。关于疼痛评估,国内外的护理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了多种“疼痛强度评估工具”,都有便于护患掌握和使用的优点。然而目前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怎样记录疼痛和怎样利用疼痛记录更有利于临床。 目前国内外记录疼痛的方法有多种,多数都是采用“疼痛记录单”即传统的疼痛护理记录方法单独记录疼痛信息,它们都有各种局限与不足,如不能反应疼痛性质,不能体现不同对象的评估方法,而且未将疼痛与其它生命体征统一联系起来。我们研究的规范化疼痛护理记录,是将疼痛列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来观察和量化,并一起记录在生命体征观测单上,“体温→脉搏→呼吸→疼痛”四条曲线图表,同时还显示了疼痛的性质和评估方法及发作时间,见图1。疼痛量化曲线图表与传统文字记录相比,简便、省时,减少了记录和翻阅的烦琐,给人以直观、明了的视觉感受。并且能准确、客观、系统、动态地显示疼痛变化。疼痛评估记录工作必须在考虑其科学性的同时兼顾其可操作性,应简便易行,方可获得临床医护人员的认同,从而在临床上更好地推广应用。 规范化的疼痛护理记录方法可减少护士文字记录和医生查阅的烦琐;所得到的疼痛量化曲线图表,能准确、及时、客观、系统地反映患者疼痛程度及动态变化,为医生提供疾病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诊疗措施和评价治疗效果,进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少患者痛苦,由表1可见,观察组患者中度以上疼痛持续时间小于12小时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护士定时、主动评估患者疼痛和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增加护患间沟通机会,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由表2可见,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数和医疗费用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满意度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对疼痛患者实施全面的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院管理的一部分。我们的研究观察表明规范化疼痛管理能使疼痛患者得到更及时的处理和人文关怀,不仅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减少住院日数,降低医疗费用,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